媒體人做公益 慈善新勢力 |2014.03.15 語音朗讀 131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片故事 大陸每年舉辦感動人物評選,希望藉由這些人的公益或奮鬥故事,為社會帶來正面能量。圖為感動四川十大人物之一的三胞胎抗癌母親李舒(左二)。 圖/中新社圖片故事 日前河北外國語學院學生自創的「無償超市」,學生正在「購物」。這個超市最初是讓師生把自己暫時用不到的東西拿出來無償奉獻給有需要的人,後來捐贈物品愈來愈多,便正式命名為「無償超市」。 圖/中新社圖片故事 無償超市連續八年,已累計收到各類捐贈物品二萬餘件,受益學生近萬人。 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各省近年來藉由「感動人物」的評選,來提倡社會的正向力量,從實體電視台、平面媒界到網路,由民眾充當「線民」發掘,媒體採訪報導,形成一種良善的循環。其中雖不乏假冒、偽善,甚至涉及詐騙,但不可否認,一則溫馨感人的故事,總能激勵更多人。 在這個過程中,負責傳播訊息的媒體人,常常也是第一個「被感動」的人,甚至因此走上公益之路,並大獲成功的大有人在。 中新社日前報導,隨著資訊科技發展,人人都可成為「媒體」的時代到來,「公益媒體人」逐漸成為中國官辦慈善之外的「新勢力」,他們藉助有力的傳播平台,將社會、企業、政府三者緊密融合,形成不可小覷的慈善力量。 贊助貧困兒 免費吃午餐 「免費午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公益專案的發起人鄧飛趁著到江西出席第十二所「免費午餐」學校開餐儀式的空檔,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他說:「我是一名記者,在投身公益之前,幾乎沒有企業家、公務員朋友,但我有讀者群,通過有效傳播可以產生巨大影響力。」據了解,「免費午餐」是由鄧飛等五百多名記者和數十家媒體聯合發起的公益專案,主要鼓勵民眾每天為貧困地區學童捐贈人民幣三元,提供一頓免費午餐。這個專案後來引起知名企業的注意,促使官方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改善計畫」。 鄧飛說,「慈善是一種愛的力量,只要有人行動起來,就會得到大力支持。」而「免費午餐」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隨時在網上發帖子、發微博……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團結起來。」 自二○一一年四月啟動,至二○一三年九月底,「免費午餐」募捐已超過人民幣六千五百萬元。截至今年十月底,預計受惠學校達三百二十八所,分布於全國十八個省,有超七萬名學生受惠。 衣加衣行動 寒冬給溫暖 江西電視台記者吳永俊,則是在九年的記者生涯中,探訪了七十多所鄉村小學,發現很多學生存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二○一一年他與同是媒體人的范煒,聯合騰訊網新聞中心發起「衣加衣」溫暖行動。他說,為偏遠地區貧困群體募捐冬季衣物,說做就做,結果「一個月,二萬多件衣物就像滾雪球一樣,從全國各地運來。我們當時都驚呆了,倉庫爆倉,甚至連會議室都堆滿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吳永俊記憶猶新。 吳永俊對中新社記者說,截至去年十二月,「衣加衣」行動已在全中國設立超過四十個收衣點,兩岸三地的藝人,像是舒淇、張雨綺、苗圃、白冰、伊能靜等都加入。 中新社記者也注意到,除了媒體人個人發起的慈善事業外,百度、騰訊、新浪等中國知名媒體也相繼開設公益網站,騰訊公益基金會日前就公布該基金於二○一一年創建以來,捐款近二千萬人次,善款總額超過人民幣一點四四億元。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員丁牛牙認為,「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媒體人藉助嚴肅新聞獲得公信力和影響力,傳播慈善事業更具有號召力,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中國具有更加開放的公益舞台。」 前一篇文章 卡本加智慧書屋 為村民改造命運 下一篇文章 一筆字牽起兩岸文化熱潮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退休之後2025.05.01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