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不到二十歲就做過歌手、演員、藥劑師。他二十一歲時因妻子的鼓勵立志成為作家,但一直沒寫出什麼名堂。混到二十九歲後,他受雇在奧斯汀的第一國民銀行當出納員,但他對金錢、數字不太在意,這為他帶來了麻煩。有幾筆他經手的錢不見了,他提不出解釋;丟了工作不要緊,還被起訴,指控他盜用公款。他堅稱沒有偷拿一分錢,但還是被拘押。他的岳父把他保出來,其實案情不嚴重,但他就在傳訊前一天,棄保逃出美國,在南美的宏都拉斯躲了兩年。
波特在那裡開始寫長篇小說《包心菜與國王》(Cabbages and Kings),但這部小說並不成功。波特歷經數月逃亡,而後向警方自首入獄。他最終被判有罪,刑期五年。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他被關進俄亥俄州哥倫布的聯邦監獄。
波特入獄後為了賺錢照顧女兒,開始動筆寫短篇小說。因為短篇小說寫作的時間較短,而且可發表的報刊很多,可以很快拿到稿費。他為了不讓女兒知道他在坐牢,便用了筆名發表作品。這是他人生的低谷,但卻是他文學生命的起飛。
波特寫短篇深受讀者喜愛。後來因表現良好,關了三年得到假釋。出獄後,他搬到紐約,成為職業作家,專寫短篇。
獄中生活不只讓他找到創作方向,也讓他接觸到社會底層。他常以小人物為創作題材,發掘平凡中的深刻面。他總是以幽默手法,讓讀者在會心而笑中看透社會真相。
他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總在結局時峰迴路轉,出現驚奇的發展,讓人拍案叫絕。
波特一生共創作三百多篇小說,知名的有《最後一片葉子》等,還被公認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不錯,他就是歐亨利。
歐亨利就是波特的筆名。他那讓人一驚、一嘆的獨特結局法叫「歐亨利式的結尾」。
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波特跌了人生的一大跤,卻是文學世界一大豐收的開始。正如他所寫的:「人生是個含淚的微笑!」(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