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廢核遊行,政客再度互槓,互批對方把反核當作政治操弄,「在朝不做,在野推動」。擁核或反核都有專業面,也有政治面,這在各國普遍存在。政治裡不會沒有專業考量,有些國家的綠黨是為推動環保而成立,希望在政治上擁有發言權,俾能影響政策,實踐非核理想。在政治面,日本三一一核災後,各國視核電為畏途。除了德國、瑞士、義大利靠著向鄰國買電繼續廢核;一些國家稍後則重新檢視自身的主客觀條件,理性討論核電政策,像美國、南韓再發出新建核電廠的許可。
德國決定二○二○年全面廢核,法案獲得壓倒性通過。各政黨領袖歡欣鼓舞,都跨耀本黨對此做出貢獻。但德國向法國核電廠買電,招致以鄰為壑批評,媒體做了一系列「新能源何處來」的報導,如《萊茵郵報》刊登了能源轉換的九答九問。
九答,是九個非核能源的發展方向及現況:風力、太陽能、地熱、水力、生態瓦斯、住家迷你電廠、火力電廠復活、進口或以新技術開採本地天然氣。九問,是九個能源前景的疑問及整理:德國真能成為非核家園嗎?地球上的石油還能撐多久?有無別的選擇?再生能源不穩定性如何解決?廢核勢必加重火力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隨之而增,地球環保問題如何解決?綠色能源真的環保嗎?現有核廢料如何解決?
德國廢核運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大眾仍懷疑能否成功,可見全面廢核是高難度政策。
即使在專業面,也沒有一言九鼎的專家。去年十一月,四位知名環境科學家罕見地呼籲各國領袖支持核能,以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他們表示,氣候變遷威脅是出在化石燃料,但也承認「當今核電廠仍有許多問題」,「然而,沒有一種可靠的氣候穩定途徑,不需要納入核能的實質角色。」
不過,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表示,「少數幾個人改變對核能的立場,並不具有重大意義。」強烈指出,核能或許更乾淨,卻有太多安全問題,代價也太高。
德國逐步廢核電改以燃煤火電接手,因而增加的碳排放,必須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搶碳匯支應,造成歐洲碳交易價格大漲。日本二○一一年首見貿易逆差,缺電是重要原因,因而有重啟核電廠之議。大陸近年空汙嚴重,決減少火力發電,朝水力、風力和核能發展;尤其第三代核能發電被視為是抗霧霾的救星。
美國太空總署上月發布一張衛星照片,拍攝夜晚的中國大陸東北和朝鮮半島,南韓及東北一片光亮,北韓則一片漆黑。國際政治普遍的解讀是北韓窮困而缺電。但換個角度來看,各國都採取節能措施,究竟做到多少?反核團體提出而各國政府也在評估的「用電零成長」有沒有可能?
沒有一種發電方式是零缺點的,其中以核電的危險性最高、立即而明顯。反核與擁核究竟是「是非題」還是「選擇題」?政治面與專業面並不是對立的。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三十餘年來首次發出兩個核電機組興建許可;似乎反映出對核電技術的自信。科技日新月異,始終無法保證核電安全嗎?德國《萊茵郵報》提出的能源轉換九答九問,正可供我們做為更深入且理性討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