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期待更多在地故事被發掘出來 ,帶給孩子「有感動的記憶」。 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專訪】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說,台灣每一個地名由來,背後都有許多等待挖掘的故事,他期待更多地名故事,因地方政府對常民文化的重視,被陸續開發出來。「尤其透過圖文並茂的繪本,讓孩子體驗先民的足跡,留下美好記憶。」
二月下旬,一本以美濃、六龜、杉林、甲仙為背景的繪本有聲書《白馬、金團、黃仙人─高雄客庄故事》,在高雄新客家文化園區新書發表,邀請高雄市獅湖國小學童,全程用客語演出話劇《白馬名家的故事》,將故事生動呈現。精采演出讓台下的官員、校長、民間社團人士,見識到在地故事的感染力,與文化扎根的可貴。
這本由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發行,客語配音的劇場有聲故事書,委由童書專業出版社格林文化製作,從向當地耆老訪查收集素材及實地現勘考究、內容編寫、繪圖細節到有聲書配音,費盡心思。
郝廣才說,格林近兩年與高雄市政府合作出版《繪本菸樓》與《白馬、金團、黃仙人》,只是一個開始。全台灣許多城鄉都具有多元族群融合特性,擁有許多精采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是街坊鄰居聊天的題材,也可能是父母給孩子講的床邊故事。
郝廣才強調,繪本書所傳達的意涵,不僅是客家人傳統文化價值、風俗習慣和生活型態,也是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居民對土地與族群的情懷。
《白馬、金團、黃仙人》高雄客庄故事,網羅了入圍第三屆中華區插畫獎的繪本《不老騎士》畫家陳建祥繪圖,他為創作多次走訪美濃、甲仙、六龜、杉林等地。
郝廣才呼籲地方政府,應重視「在地故事」,盡力弭平其間的「城鄉差距」。如台北都會居民,未必了解大安區源於舊地名「大安庄」(包括大安、龍安和坡心)的由來,或古亭區昔稱「鼓亭」(為防禦建置)的身世之謎。「地名說故事,是引發市民探索文化的第一步,繪本是其中的一個利器。地方政府不做,誰做?」
郝廣才說,故事的脈絡,能夠帶給孩子「有感動的記憶」;大家對某地充滿美好記憶,「文化資產」就會成為國民共識,不再淪為「拆除」與「保存」的爭議與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