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將漂沙源源不絕帶進金沙灣,導致和美港變成金沙港。 圖/廖振順提供
洋流將漂沙源源不絕帶進金沙灣,導致和美港變成金沙港。 圖/廖振順提供
和美漁港與緊鄰的金沙灣,位於龍洞與澳底之間的南北向海灣之中,早年和美漁港只是一個小型漁船或舢板的簡易船澳,一九八八年政府花費四千六百多萬元擴建成新港,於是一個多年來工程界、環保界、教育界等等方面的熱門話題從此誕生。因為和美港所在地點的地名叫做「金沙灣」,顧名思義,這裡本來有一彎金沙覆蓋的海灣,但是和美港建好之後,金沙灣變成了「金礫灣」,金沙灣裡的金沙被和美港的吸星大法給吸過去,和美港反而變成了「金沙港」。
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洋流進入龍洞與澳底之間的海灣時,洋流被海灣中間突出的礁石一分為二,往金沙灣的一股洋流就會將漂沙源源不絕的帶進金沙灣,當和美漁港建好之後,右上圖中標示「A」的防波堤導引洋流轉了將近九十度,轉了九十度之後的洋流,再被後面推擠進來的洋流向陸地推送,而後受到地形的阻擋而轉彎,此時大量漂沙就會部分沈積下來形成沙灘,但部分漂沙接著往和美港的出入口運動,進港後無路可去當然就是終點到了下車吧!這種運動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地,很快的,和美港就變成了金沙港了。
二○○四年四月政府改變策略,把漁港內的淤沙抽回到金沙灣養灘,最重要的關鍵工程就是拆除一百多公尺標示「A」的防波堤,目的是希望回復原有的洋流行進方向,讓金沙灘不會繼續消逝,而和美港不會變成金沙港。經過實際體驗後,證明工程無效,海沙依然灌入和美港。二○○八年再接再厲,又把標示「B」的堤防給蓋回來,這一次砸錢買經驗顯然回饋好一些,淤沙的速度開始有所減緩。和美港的長期建港工程經驗,給了大家上了一堂寶貴的課程,對於海水的律動與本質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對於將來任何工程都明白必須做好環境基礎調查,這些基礎包括洋流、潮汐、風向、海岸地形、海岸鄰近地區的海底地形,甚至考慮是否與未來的地方發展目標、區域經建計畫和國土整體發展規畫能否整合。這些調查與考慮必須納入標準作業程序,當然也必須克服多主管機關形成多頭馬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