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管風琴及國樂團將共奏合鳴《王者之聲 》。 圖/侯永全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兩千多年前的廟堂之音,將在國家音樂廳重現。精研編鐘古樂的大陸湖北編鐘國樂團自湖北運來近達六噸、六十五件青銅鐘組成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將與台灣最大的管風琴共奏合鳴。管風琴、編鐘、國樂團創造於不同空間、不同時代的三大聲響,共奏《王者之聲》。
台灣國樂團新樂季首場節目「王者之聲」音樂會,今天在國家音樂廳登場。湖北編鐘國樂團,國家音樂廳的西方教堂敬天樂器管風琴、東方陪祭君侯的編鐘,同台合奏台灣作曲家王乙聿創作、氣勢磅礡的樂曲《王者之聲》。
王乙聿所作的《王者之聲》,在音樂會中結合編鐘、管風琴及國樂團合奏的壓軸好戲。樂曲將讚頌上帝的管風琴喻為天,而出土於曾侯乙墓的帝王編鐘喻為地,兩者將與代表凡界的國樂團,展開橫跨中西千年時空的人神對話。
演出曲目還集結來自台灣、德國、英國及大陸其他優秀作曲家之作。台灣作曲家鍾耀光二○○四年所作的《超時空的城牆》,原為「紀念台北建城一百二十年周音樂會」譜寫,結合國樂與現代音樂的精華,在演奏技法上也對編鐘作出極大挑戰。
大陸作曲家唐建平專為編鐘所做的《編鐘大曲》,以〈亙古回聲〉、〈神農〉、〈土陶〉、〈絲〉、〈火〉及〈青銅〉表現楚人在工藝的進步,及楚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精神,也是湖北編鐘國樂團巡演的經典之作。
德國作曲家老鑼,他親訪湖北博物館研究編鐘多年,對編鐘音色及演奏技法有一套獨到見解,更親自研發不同的鐘槌。《鐘樂龢鳴》將顛覆編鐘演奏者慣用的演奏方式,以編鐘、編磬和大鼓同時演奏相同的節奏型態,讓鐘聲呈現豐富的層次,宛如合唱團般和聲效果。
這場《王者之聲》音樂會,當源自戰國的編鐘,遇上音色千變萬化又華麗的管風琴,東西方兩大樂器之王,擦出什麼樣火花令人期待。
小案檔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大陸國家一級文物,一九七八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上有銘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現存湖北省博物館。距今兩千四百年前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鐘、編磬,是世界音樂與民族史上的一大發現,它的出現,改寫了中國音樂史。
本套古樂器總重量共超過五千公斤,由六十五件大小不同的編鐘組成,大鐘深沉雄厚、小鐘清脆秀麗,是一種雙音鐘。編鐘音域寬廣,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音色十分優美。
一九九七年文建會向湖北省博物館購置由出土原件翻模複製的「複製件」,全世界僅有三套。其中本套無論工藝與音質皆與原件最為相近,也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重要的典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