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腸道管理 解決便便問題

陳玲芳 |2014.02.18
1242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嬰幼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常見偶發性的便祕,馬偕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魏晉弘指出,若便祕次數頻繁、解便困難、滲便情況嚴重,需進一步評估。

 五歲恬恬因不自主滲便,寄放幼兒園的褲子總不夠換,加上滲便造成的異味感,使得小朋友都不願接近她,心靈很受傷。經就醫檢查,發現是長期便祕導致大腸受到擠壓後,將接近肛門口的糞便給「硬擠」出來造成,經由藥物治療及飲食行為指導的「腸道管理」後,才獲得改善。

 魏晉弘說,一般三歲以上孩童對排便會有「感覺到、控制住且有足夠時間」的應變能力,若四歲以上還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在排除緊張、壓力或腸胃炎等原因後,若仍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需接受適當的治療與處理。

 魏晉弘表示,除了X光及大腸攝影、搭配「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家長應每日記錄孩子糞便型態,以了解便祕嚴重度,同時進行脊椎檢查,排除結構性問題,如脊椎功能受損或腫瘤影響所造成的排便困難等。

 該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長蔡一賢表示,兒童便祕常因飲食中多為精緻及加工食品,缺乏足夠的纖維及水分攝取,有些孩子因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腦,而錯失如廁時間。

 蔡一賢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食物時,應掌握「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與蔬菜、全穀類、益生菌食品、足夠水分與適度運動」等六大原則,以避免孩子的便祕情況加劇,產生惡性循環或阻礙生長發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