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嬰幼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常見偶發性的便祕,馬偕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魏晉弘指出,若便祕次數頻繁、解便困難、滲便情況嚴重,需進一步評估。
五歲恬恬因不自主滲便,寄放幼兒園的褲子總不夠換,加上滲便造成的異味感,使得小朋友都不願接近她,心靈很受傷。經就醫檢查,發現是長期便祕導致大腸受到擠壓後,將接近肛門口的糞便給「硬擠」出來造成,經由藥物治療及飲食行為指導的「腸道管理」後,才獲得改善。
魏晉弘說,一般三歲以上孩童對排便會有「感覺到、控制住且有足夠時間」的應變能力,若四歲以上還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在排除緊張、壓力或腸胃炎等原因後,若仍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需接受適當的治療與處理。
魏晉弘表示,除了X光及大腸攝影、搭配「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家長應每日記錄孩子糞便型態,以了解便祕嚴重度,同時進行脊椎檢查,排除結構性問題,如脊椎功能受損或腫瘤影響所造成的排便困難等。
該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長蔡一賢表示,兒童便祕常因飲食中多為精緻及加工食品,缺乏足夠的纖維及水分攝取,有些孩子因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腦,而錯失如廁時間。
蔡一賢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食物時,應掌握「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與蔬菜、全穀類、益生菌食品、足夠水分與適度運動」等六大原則,以避免孩子的便祕情況加劇,產生惡性循環或阻礙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