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急診壅塞及暴力事件,台灣急診管理學會建議急診應為獨立區域,不應做為醫院出入病房、門診的走道。醫院紛紛改建急診室,挪出床位或重畫動線及設立「防暴區」,要讓病患舒服一點、醫護安全一點。急診室醫師呼籲民眾別把急診當門診,以免癱瘓急診。
各大醫院一再出現急診壅塞及暴力事件,台灣急診管理學會昨天召開研討會,針對急診室的空間及動線進行檢討。
學會理事長陳日昌分析台灣和澳洲醫院急診室的空間發現,國內醫院急診空間明顯不足,平均只有澳洲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七十八,加上缺乏輕重區設計,以致輕重症的病人無法分流,造成醫病處於「水深火熱」的壓力區。
他指出,由於例假日及連假都會出現輕症病患湧入急診,醫院若要有效疏散病患,要增設「急門診」,輕症區可用躺椅來代替推床,挪出更多空間,讓給等住院的重症患者。
他說,衛生福利部將急診病患檢傷分類分為五級,最嚴重的第一級病患馬上處理,部分第三、四、五級屬於輕症,看完病、拿完藥就回家,至少有三成不需躺床占急診空間。
可是一般民眾將急診當「快診」、「便利診」,導致輕症急診占全部急診病患的七到八成,輕症急診也最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陳日昌指出,衛生福利部規定急診室應設檢傷分類、治療、觀察區,醫院紛紛規畫出管制區或防暴、急救、等床、候診區等,力圖有限空間卻分流有序,可算是台灣醫院的特色。
他說,為協助醫院改建擴建急診室,最近選定三總等九家醫院作為觀摩對象。三總急診室完全獨立,需刷卡才能進出,避免非急診病人頻繁進出,也保護醫護人員安全。
花蓮慈濟醫院實施輕重症分流,檢傷分類後,入口的動線也不同,輕重症患者不會混雜在一起,在輕症區前設有病人等候區,都值得其他醫院參考。
就醫觀念也要「進化」
新竹馬偕急診醫學科主任蔡維謀說,避免急診室像菜市場鬧烘烘,不僅靠急診空間改變,民眾就醫觀念也要跟著「進化」。例如有患者下背痛半年,因「過年有空」掛急診,或頭痛已久,利用急診做全身健康檢查,這些錯誤的就醫觀念讓急診負荷「超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