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冬運開幕典禮,洛杉磯時報稱優雅又尷尬,因為奧運五環標誌少了一環。除此之外,開幕典禮令人嘆為觀止,彷彿置身童話世界,展現俄羅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西方媒體對此不否認,也不忘來一點調侃。
今日美國報說:「帶了點共產黨味」,因為有錘子和鐮刀形狀的道具凌空滑行;其實這只是歷史敘述裡關於蘇聯的場景,不如說,索契呈現的是國家集體意志的貫徹。
西方辦的奧運表演,較多來自個人的、民間的、自由色彩的,索契則讓人想起北京奧運,場景大、表演者眾;又讓人想起北韓的大會操舞蹈,訓練有素,整齊劃一。
索契的確更優雅,以「小女孩之夢」貫串全場,氣球托起女孩,也托起了「索契夢」,繼逐漸破滅的美國夢和正在崛起的中國夢之後,宣告普亭的雄心。
俄羅斯已是有能力影響全球進程的大國。今年三大目標,一是繼續在中東斡旋,提升影響力;二是以冬運展現外交軟實力;三是以歐亞一體化構建「價值觀魅力」。
蓋達等恐怖勢力坐大,使俄國外高加索地區倍感巨大壓力;俄羅斯重視敘利亞危機、伊核問題,有其國內安全考量。中東向來是美國「責任區」,俄羅斯插手,挑戰美國的「國際一哥」地位。
歐亞一體化是要維繫橫跨歐亞的俄羅斯版圖,避免加盟共和國相繼離去,這也是烏克蘭長期街頭抗爭的癥結。西方力挺街頭親歐派,看似要推廣西式民主,卻有猶如圍堵中國一般的用意,縮小對俄包圍圈。
國際媒體一致認為,索契冬運開幕式是普亭的勝利,成功展現個人權勢,及俄國於蘇聯解體後的再起,亦即索契夢。英國財經時報用了「變戲法」一詞,說索契藉由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的「魂」,傳達一個簡單信息:「俄羅斯回來了,餓得像以往。」
既說魂,又說餓,是為開幕式鼓掌之餘,打個小巴掌。一如洛杉磯時報所言,「它無助於解除不安」。這指的是同志抗議聲和恐怖攻擊陰影,其實更是西方對普亭的不安。
「夢」與「餓」的對比饒富意義,如何圓夢與解饑?中國夢已讓世局緊張,索契夢呢?開幕式最迷人的時刻,是娜塔莎跳芭蕾重演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歷史上,圓夢與解饑常帶來衝突、戰爭。
美國正「重返亞洲」,但中日領導人都出席索契開幕式。普亭企圖以「公正斡旋者」身分擴大在中東等外交領域的發語權與影響力,重返「戰略要地」的雄心不同於美國的「縮小野心」。
冬運開幕的炫麗表演,看得出是集體意志的貫徹,若說僅是普亭一人的成功,則太褊狹。所有的表演者、兩萬五千名志願服務者,這些年輕人必將由而激起更強的愛國心,共築「索契夢」。
「政治不干涉體育」的理想罕見實現,歐美主要國家領導人抵制,集體缺席索契開幕式;美國隊的制服把北京奧運時的「中國製造」,改為「純美國製造」,制服上盡是國旗符號、USA寫得大大的,何嘗不是國家集體意志的貫徹?
普亭說,希望外界以全新眼光看待俄羅斯。索契夢,牽動了美國夢、中國夢,他們如何圓夢,將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及民族板塊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