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念華〈左〉帶著兒子梁鈞,讓旗袍之美重新站上世界舞台,手藝不失傳。 圖/湘?坊
文/記者李碧華
旗袍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服,是在民國十七年的事,轉眼已近百年。從貴氣逼人的達官顯要到一般市井婦女,再到清純的女學生,人人都穿旗袍。只是時代不留情演變,旗袍技藝失傳,已被時尚圈冷落。拿針線四十年的縫紉工會理事長袁念華卻堅守崗位,把傳承重任交給獨子梁鈞,由他擔任旗袍公會理事長,母子兩代在同一領域並肩打拚、手藝不失傳。
十月份,旗袍公會要號召年青設計師一起參與旗袍設計大賽外,並出版台灣第一本旗袍年鑑,要讓旗袍之美重新站上世界舞台。
梁鈞從小在媽媽的針線堆裡長大,工作室中儘是珠環翠玉,華美雅麗,「長輩朋友都說,我是個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孩子。」貴客來試衣服,換著一件又一件,在鏡前款擺身姿,抓著梁鈞問:「弟弟,哪一件好看?」他功課多,描一眼後就低著頭繼續寫,結果,選出的就如同貴客心中所想一樣。「我媽媽說,這就是天分。」
梁鈞服完兵役去學彩妝及服裝設計,跟著媽媽學做旗袍,掛著黑眼圈,起早趕晚。被針刺傷也痛到要哭,但想到自己是男孩,「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時,就會擦乾淚水,再度拿起針線,「媽媽一再告訴我,國服不能失傳,旗袍才不是官夫人的專利,現在會手工的人愈來愈少,真的好可惜。」
袁念華當然忘不了過往的風華,天還沒亮,店門口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量身做旗袍;店裡師傅滿滿,晚上結帳,現金會爆出來,那種感覺真的很開心,也很得意。
袁念華說,名牌服裝,領、襟、衩,很多國際知名品牌都能夠看到這些東方元素,這表示旗袍又流行回來了。「其實,不要介意穿起來成熟,旗袍適合各年齡層,只要加以改良,合身不代表約束,而是呈現人體工學之美;加上整體的彩妝、髮型設計之後,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最獨特的美。」她說,不要盲目追隨潮流的俗套,把傳統的旗袍設計加以改良,可以變成小洋裝,也可以變成古代皇室公主立領及挖背的晚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