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一月份的北京,氣溫接近零度。在一個寒風肆虐的下午,近百位詩歌愛好者趕到一家名為「雕刻時光」的咖啡館,參加一場「詩歌聽享會」。
六十六歲的余常旺來到現場後,發現自己竟是唯一的白髮人,周圍全都是「八○後」、「九○後」的年輕人。長期參與詩歌愛好者聚會的他,對此頗感意外,因為一般情況下,在這種場合極難看到年輕圓潤的臉龐。他記得,上世紀八○年代,詩歌受到熱烈歡迎和追捧,但「今天已在社會上滅絕的,就是詩歌朗誦聚會。那時全國各地都有屬於詩歌愛好者的朗誦地盤,在北京,詩人喜歡紫竹院和玉淵潭,朗誦會聽眾經常上千。」
然而,從九○年代開始,電視劇、電影等文化興盛,詩歌這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迅速衰落,傳統民間詩刊的傳播方式只在詩歌圈內極少數人中傳播,卻沒想到,新的傳媒科技卻挽救了頹勢,現在每天晚上十點,在一個名叫「讀首詩再睡覺」的微信公眾號上,四萬三千人一起讀詩。
夜深人靜觸動心靈
「其實詩歌距離你很近,只有一個枕頭的距離。」范致行是這個「讀首詩再睡覺」的創始人,他對外介紹這個團隊是二○一三年出現的最火熱、最溫情的「文藝自媒體」,是一個時尚動感、小清新、高端大氣又國際化的詩歌傳播團體。這個文藝自媒體的興起,其實與「微信」這個在中國擁有三億多用戶的手機聊天軟體息息相關。
成舸是一位在湖南工作的詩歌愛好者,平日生活裡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自從關注了公眾號「讀首詩再睡覺」後,他不再覺得寂寞。「移動互聯網把散落各地的詩歌愛好者的臥室連接了起來。」他說,「無論身在何方,只要關注了這個號,我們每天都可以在睡前的枕邊聽詩歌。詩歌本身就是非常私人的愛好,而手機也是私密的物品,微信可以傳播聲音使得詩歌需要朗誦的要求得到滿足。在每晚夜深人靜的時候,兩種神奇的結合極易觸動心靈。」成舸表示。
幕後黑手分工合作
新華社記者打開「讀首詩再睡覺」的微信,隨手選取一月六日的詩歌,一位陌生的年輕詩人「dongpozhouzi」在《紀念》一詩中寫道:「是不是隨便做點兒什麼都可以,拿起水罐傾倒,或者縫紉,種植菊花」,詩句搭配橘黃色頭髮的漫畫少女圖片,以及四位朗讀者的美妙聲音,讓人心醉。
這個「讀首詩再睡覺」的微信平台,除了傳播詩歌,還鼓勵創作詩歌,《紀念》一詩的推薦者當班主編「胡不飯我」在詩評中寫道:「我一直在此推薦年輕詩人的漢語作品,我相信,讀到這些並不遙遠的母語詩歌,更容易讓人們接受這個道理:所謂好詩,就是把生活中陳醇或微隱的意境,說成一連串漂亮句子。」
和網友「胡不飯我」一樣,為這個自媒體團隊工作的人自稱「黑手團」,取其「幕後黑手」的意思。他們自稱不是專業詩人,只是詩歌的傳播者、普及者。每一期節目,包括一張圖片、一首詩、一段詩評、一段或幾段朗讀錄音,他們的生產模式是把內容分給不同的人,有美術才華的人找圖;會寫文字的寫詩評;聲音好的朗讀詩。
將娛樂化身為服務
「我太懶,老想著怎麼能省事。」范致行告訴記者,這個神奇的團隊從一個人擴充到現在的幾百人,就是成功運用了網際網路中的合作與分享精神。
憑藉著微信後台的交流功能,他們從讀者中挖掘了大量人才,很多不認識的人展露才華,迅速從讀者轉變成內容生產者。「讀首詩再睡覺」的值班主編光諸說:「我們把零碎時間進行重新整理和利用,把娛樂變成了服務他人的工作。這是非常快樂的事,我在這裡認識的詩歌愛好者超過了前十年的總和。」
詩歌會結束時,夜幕降臨北京城。從咖啡館走出的詩歌愛好者各自奔上回家的路,他們星星點點一般散開,晚上十點再次相聚於網際網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