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馬年春節 續走節約路

 |2014.01.25
1247觀看次
字級
 馬年春節將至,北京商家紛紛推出促銷活動搶年節商機。圖為北京一家商場裡的玩具木馬吸引孩子目光。  圖/中新社

過去一年多來,在官方帶動下,從晚會禁奢、節水節電,到不參加豪華餐宴、吃飯不留剩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了大陸民眾的「新生活運動」。隨著農曆新年腳步日近,可以預見,延續蛇年風潮,馬年春節會更加「節省」與「環保」。

 【本報綜合報導】自二○一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之後,有許多守法的大陸民眾就從生活上開始厲行節約,連過年期間也不忘這項「新運動」。

 新華社記者採訪家住天津市大邱莊鎮津美街村的民眾王殿臣,問他如何過年,今年七十八歲的王殿臣告訴記者,除了如往年一般,先到菜市場預訂食材外,他還逐一打電話給兒孫特別交代:「今年過年什麼也不要往家裡買,由我來置辦年貨。東西買得太多吃不完,都浪費了,要注意節儉。」同村的六十九歲劉世傑也告訴新華社記者:「過日子必須要節約,這是我們的好傳統。該花的要花,但每一分錢都不能浪費。」

 除了長輩恪守規定,趕在年終成家的新婚夫妻也用節約方式辦婚禮,一對來自長沙的新人就以「環保」為主題,舉辦素食新潮婚宴。婚禮中沒有鞭炮煙塵,也沒有大魚大肉,就連牙籤,也選用環保材質。共青團貴州省委今年初也發起「新青年新婚約」微博沙龍,來自廣東、貴州等地的九對新婚夫婦透過「微電影」發出號召:「不要美麗的面子,不要甜蜜的負擔,婚禮中只要有大家的歡笑、掌聲與滿滿的祝福……」

 新春樂融融 親友零距離

 事實上,這波節約風潮,從蛇年春節就開始流行,《光明日報》就曾陸陸續續刊出許多讀者和網友對於政策大表贊同的文稿或書信。其中來自江蘇姜堰的顧盛杉說:「為什麼人們懷念過去的春節?就是因為那時春節是重溫傳統習俗、保留文化獨特性的集體行為。遊子歸來,全家聚在一起包餃子、做年夜飯,共話新春,其樂融融。親友一道趕廟會、上花市,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零距離』。……有人說,那是物質匱乏的無奈之舉。其實,吃喝只是物質匱乏年代給人留下的心理暗示,本身並不是過年的重要內容。而節日期間的大吃大喝害處之多,不言而喻。」

 還有一位家住湖北嘉魚的左玫路則提倡破除過去年節不能讀書(「書」與「輸」同音)的迷信,他說:「過年也不忘讀書,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值得品味。因為它與一些人埋頭於『砌長城』的過節相比,更高雅、更文明,也更有益身心。時下,市場經濟也是知識經濟,知識更新更快,不學就會落伍,而唯一能適應這一變化的能力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期盼有更多市民平常也能多讀書、好讀書、樂讀書。畢竟,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一小步,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就能提高一大步。」

 商品減包裝 過年新時尚

 遼寧朝陽的孫龍祥則編了一段順口溜表達心聲:「鞭炮燃放少,大餐能適量;拜年新思想,裝飾不鋪張;舊衣穿出新,休息保健康;節約新風尚,過年奔小康。」

 家住安徽潁上的朱波說:「要年味兒,不要浪費,成了百姓今年過年的新時尚。隨著物質的相對豐富,百姓生活富裕了,但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其實,勤儉節約並不等於降低生活品味,只要富有創意,節儉過年同樣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歡樂。」住在河南南陽的劉英團則鎖定年節送禮的包裝問題說:「過度包裝,受益的是廠家和商家,受損的是消費者和社會。所以,過節必須向過度包裝說『不』。」呼籲選購禮品時,應該改變過去「注重包裝」的觀念,樹立起低碳環保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摒棄過度包裝。

 總之,過去一年多在官方提倡節約下,可以預見延續蛇年風潮,馬年春節會更加「節省」與「環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