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顯示天台圓教的修行過程,現在以「六即說」來看菩提心。
1.六即說之緣由
首先指出「六即說」的理由。對於法,缺乏信心時,就容易認為菩提心,不是自己智慧所能及的甚深境界。若缺乏智慧時,就會生起奢華的心,以為自己與佛相等。
智慧與信心皆具足時,就能了解我們凡夫的心與追求菩提的心,並非有什麼不同,因此就不會自我貶低,認為與菩提心無緣,而恐懼菩提心,非自己境界所及。進而,顯示菩薩修行的全部階位,使眾生發起菩提心,願意循階而上,故提出「六即說」。六即為: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2.六即說的構成
首先說明「理即」:包含眾生心的一切法,是以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諦來理解,才能看到諸法的真實相。而且理解三諦的三種智慧,也是每一個眾生心中本自具足的。
但應說明的是,上述的三諦與眾生本具的三智,對眾生而言,眾生是毫不知情,故以「如來藏」來解釋。所謂的如來藏,就是表現出眾生本有智慧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所謂的理即,就是對於沒有注意到「真理本自在心中」的眾生所作的教示。
理即,簡單說就是三惡道的眾生唯佛性而已。「理即」與「菩提心」相連結,意即眾生即使沒有意識到,仍有可能發起菩提心。
此處所提的三智,即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諦是所觀的境,三智是能觀的法。
其次為「名字即」:對於完全不認識佛法的人,不論由智德的人或經典、論書來導引,就能從名字(亦即文字上)了解一切皆是佛法,這種階段稱為名字即,這是初次對真理覺醒。以菩提心來說,這是對真理作知性的掌握,在腦海中接受此教法。對於追求具有可能性的真理(亦即佛性)的心,初次出現於現實當中。
接著是「觀行即」:指智慧更深一層,更能掌握真理的階段。此處是為了與剛才的「名字即」作顯著的區別。具體的說,「行如所言,言如所行」為其特徵。以菩提心來說,追求菩提的心並非只是腦海中的概念,而是根植於人類存在的全體。(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