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薛一蘋,長期研究自閉症致病機制,證實小鼠腦中杏仁核的迴路假如缺少「前後段連合」,會出現自閉症症狀。經過藥物測試,發現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D-環絲胺酸」能治療自閉症小鼠、改善症狀。
中研院這項由國科會補助的研究,是第一篇發現特定神經迴路缺失引發自閉症的文獻,研究結果登上《國際神經科學》「自然神經科學」一月號期刊。
據統計,全世界自閉症患者六千多萬人(台灣約一萬多人),平均每五十個兒童就有一人自閉症,自閉症的成因和有效治療方法,一直都不是很清楚。
薛一蘋指出,過去自閉症只能確定神經迴路出現異常,但一直無法確定哪一個神經出錯,經過多年研究,從小鼠腦中證實是杏仁核缺少前後段連合,導致有些訊息無法傳遞,出現類似自閉症的症狀。
杏仁核掌控社交活動、情緒反應、恐懼記憶形成等功能,當小鼠的神經迴路,缺少聯結杏仁核的神經時,社交能力很強的小鼠,社交能力減弱、學習記憶能力較差,也缺乏應變能力,這些行為和人類的自閉症行為相當類似。
她說,雖未進行人體試驗,但這次研究發現,小鼠只要缺少「後段前連合」,讓兩個大腦半球杏仁核缺乏聯繫,就會出現類似自閉症的行為。
經過藥物治療發現,已經使用五十年的肺結核抗生素「D-環絲胺酸」,可讓缺陷改善,讓原本社交能力低落的小鼠好轉。薛一蘋強調,「D-環絲胺酸」早就是能使用的藥物,只要驗證對自閉症的治療效果就可應用,可縮短開發新藥物的時間。
薛一蘋認為,未來自閉症病人只要進行MRI(核磁共振造影)確認是否有神經迴路異常,一旦確認就能以「D-環絲胺酸」來改善,讓治療自閉症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