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換新人主政,市民自是期待有新的氣象和作為,而非只是「馬規郝隨」而已,但願此僅是一句政治語言。台北如今受大小政經環境影響,社會已呈「M」型,中產階層有相當比率人口,已異化為「新貧族」,貧富差距拉大,對都會地區衝擊不可謂不小;因此,只要有益提升普羅建設和福利水準要先做,不論食衣住行、育樂及治安,已不能再在「冷氣房」繪藍圖和辦公,必須踐履踏實逐一解決,才能貼近「民之所欲」的心聲,否則官樣文章,大家看多、聽多,意義不大。
選舉結束了,一些恩怨應拋至腦後,從現在起應以「全民市長」為依憑,不能再分藍綠和黨派,市長就是要對全體市民負責,如此才能使北市煥然一新;如此才能反應更深刻的民主政治意義。而在競選期間對手好的政見,亦能容納在自己的施政績效上,才能截短補長,如果能稱讚和採納對手的政見,反更能彰顯民主的胸襟和風度。
台北是台灣的大門,亦為國際觀瞻之所在,自須有「全方位」的視野和遠近作為,此便須摒除黨派門戶,始能「廣納百川」,延攬各種人才參與,如果市府團隊陣容不夠堅強,政績難彰。先賢呂坤為「才識之士」,作了相當好的詮釋:「將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來,始事而要克終,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可資用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