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解釋稱名脫七難中後二難。6.枷鎖之難:即脫檢繫災。「設復有人,若
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或有罪而當刑,或無罪而波及,均至械繫於獄;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求救,神力加被,枷鎖即自斷壞。《北史》載:「盧景裕繫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7.怨賊之難:即脫冤賊災。「若三千大千國
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賊當得解脫。』」冤賊,指人及鬼神等眾欲來惱害者而言。眾生貪、瞋業重,故冤賊恆遍滿於大千世界;然以齎持重寶經過險路之少數商人,能一心稱名求救,即獲免於冤賊侵害之難。
蓋神力加被,得使轉惡為善,既息其害人之心。
以上七難,是口稱觀世音菩薩的利益。其次,常心念觀世音菩薩,能離三毒。三毒是:貪欲、瞋恚、愚痴。
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淫欲為三毒之首,故瞋恚、愚痴隨之以共同增長。若常念恭敬菩薩之慈悲,則瞋恚自息;常念恭敬菩薩之智慧,則愚痴自破。
所謂常念恭敬者,悉屬意業,而菩薩有他心通,故能觀心救濟如此。
除七難、三毒外,菩薩尚有滿足二求的功德力。經上說: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禮拜、供養,為眾生身業恭敬。菩薩有天眼通,悉知悉見其心之所求,故為滿足其願欲如此。求男女者,舉此為例。
「唐」,言空虛;「捐」,謂捐棄。言恭敬禮拜觀世音之福,必無空棄之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