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水克彥
說到「循環」,一個社會總是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用一次就丟掉了,就是一般人說的「循環社會」。套用這個理論,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循環人」。
我同時在廣播公司、出版社、大學等不同領域,身兼許多不同工作。我兼職的項目和本業的廣播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也因為如此,在其他領域上往往能夠得到新的啟發、新的刺激,並發展職場外的人脈關係。
■在廣播公司得到的知識,以大學講師的身分傳授給學生。
■將大學教職員同事提供的各式情報,活用在出書題材上。
■透過在出版社結識的關係,邀請名人長期來上固定單元的節目。
換句話說,我在一份工作投入的時間、體力與各項成本,所得到的知識與人脈,也能再次運用在其他職場上,並提升其他職場的工作成果。如果在辦公室裡培養的技能、知識,在其他領域也能發揮作用,必定能帶來全新的動力與活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你也會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循環人」。
人是非常奇妙的動物,如果要在現有工作之外追求另一個目標,總會覺得很困難;但如果想達成的不只這兩個目標,而是三個或更多,最後往往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是,如果心裡想著兩個目標,人就會意識到「要夠努力才能夠兼顧兩邊」,所以會更加賣力,結果卻浪費了時間和體力,也不符成本。但如果想追求的目標有三個或更多,大腦就會自然啟動「分辨重要性」這個動作,做事就會更有效率。
我的經驗是,如果只想把兩件事做好,時間和計畫上就容易產生空白,就容易偷懶或拖時間;但假如有三個以上的目標,無論如何就必須妥善安排行程和時間,否則就無法順利達成。像這樣在心裡面盤算時間的分配和運用,才能整理出最有效率的行程表。當然,一開始任何人都會覺得很辛苦,不過只要持續一到兩個月,就會習慣這樣忙碌的自己了。
資深上班族的生活中如果只有工作,畢竟令人乏味。除了專業及為人處世的成熟,也要擁有屬於個人的興趣與未來規畫,才能開拓不同領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