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計程在今年元旦全面啟用,交通部和業者遠通電收都表示台灣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全國高速公路採國道計程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第一」的紀錄。不意一個星期不到,紕漏不斷,令交通部顏面無光,更造成幾百萬用路人的不便。
國道計程的實施,理論上是回歸用多少付多少的原則,落實付費公平。不用人工收費,電子感應就能通行,也有助改善收費站壅塞的老問題,用路人可一路暢行。原本一個政府、民眾、業者三方共蒙其利的公共政策,結果卻落得如今問題連連,各方不討好的地步。究其實,業者草率上路,交通部監督不實,雙方都難辭其咎。
檢視這幾天發生的問題,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一個感應門架重覆收費、儲值歸零、客服電話不通…問題多不勝數。在連日的用路人抱怨、輿論批評之下,業者遠通電收終於承認,上路前的系統測試沒有完全測出可能的風險。
每天有一、二百萬車輛開上高速公路,這麼重大的交通建設,不但改變用路人習慣,因為全面電子化也涉及資訊安全,遠通電收竟然在上路後,因為一連串出包,才被迫承認測試不完備,輕忽如同兒戲。
台灣的國道計程系統採用微波感應,已經是發展成熟的技術,為什麼到了國內就問題叢出?以重複感應收費而言,遠通電收坦言,是因為有些門架上的感應器裝得太近,以致一車通過,卻有二個感應器收到訊號而收費。此外,台灣地處熱帶,民眾多在車窗上貼隔熱紙,遠通電收認為,這也會影響感應的準確度,造成重複收費。
如果這些理由成立,那麼遠通電收為什麼沒有在系統測試時就先行調整,卻在上路後,造成大量糾紛才來亡羊補牢。這種做事不徹底、不負責任的態度,難怪被譏諷為只知道收錢,不管服務品質。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查詢扣款紀錄的E T C A p p
在第一天就被駭客攻擊而當機,而扣款、儲值又頻頻出問題,導致大量用路人不放心而打客服電話查詢。如此一來,又使客服電話被打爆,有人一等幾小時都撥不通。由此可知,一個系統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因此產生的連鎖效應是難以預測的。若發生在公共系統上,問題更為嚴重。其實,從測試不落實、客服人員不足,處處都看見業者為節省成本而犧牲服務品質的影子。遠通電收自從承包國道ETC收費以來,車輛的e t a g裝置比例就一直沒有達成和交通部簽訂合約中的承諾數量。依合約,交通部是可以開罰的,但交通部態度軟弱,開罰一拖再拖;現在國道計程出了大問題,交通部長葉匡時說業者應「加倍奉還」,業者卻輕描淡寫的一句「合約沒有這個規定」,就打了交通部一個耳光。
國道計程是交通部視為重大建設的政績,如今卻不到一星期就破功,甚至傳出立委要求暫停、民眾發起退租的呼聲。交通部如果不能挺起肩膀,嚴格執行,要求業者負起應有的責任;民眾的怒火又將燒向整個內閣,政府不能輕忽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