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菩提伽耶往東北方向那爛陀大學前進,經過鄉間村落,從車窗望去,沿途屋舍殘破蒙塵,牛羊在貧瘠的土地上覓食,心中大為不忍,簡樸清苦的農民以何維生呢?常見當地人把牛糞壓扁曬乾,排列貼在土屋屋頂、外牆上。有些疑惑,會不會千年來印度農村的生活型態幾乎沒多大改變,所以來往經過的現代交通工具要以放肆的喇叭聲,高調證明這是二十一世紀地球之一隅?
「噪音」在印度有不同的定義,馬路上車輛都不停地按喇叭,連火車也不例外,印度導遊解釋說那是「一種禮貌」。
神遊到古印度,此間應是清寧潔淨的,我翻閱手上資料:玄奘大師巡禮菩提樹垣內外聖蹟之後,那爛陀寺派大德來迎接,行列整齊步伐從容的隊伍,人人手捧香花歡迎玄奘大師,二十位善解經律威儀莊嚴的僧人,陪同大師參見「正法藏」戒賢論師。
觀賞過金鐵木導演所拍的大型佛教史詩劇情紀錄片《玄奘之路》,拜先進數位技術之賜,影片立體還原已經消失的古那爛陀寺。我得以心馳神往,跟隨大師,一同踏進這座古印度佛教中心巍然矗立的山門。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用磚建造,庭序別開,中分八院。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對那爛陀寺讚譽:「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墉,交日月於軒簷。青蓮菡萏,羯尼花樹,暉煥其間。諸院僧室,皆有四重重閣。印度伽藍,數乃萬千;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賜蓮之地那爛陀
那爛陀在印度話原意為「賜蓮之地」,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另解為「施無厭」。西元四二七年成立的那爛陀大學,前後歷經六位國王相繼竭力營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歷史上最頂尖的知識成就之一。鼎盛時期僧徒超過萬人,方圓二十多公里,藏書九百萬卷,許多遠從中國以及東南亞諸國的學僧、菁英慕名而來。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五萬里,歷時十七年。在那爛陀大約當了六年學生,是學生同時也是講學的教授,之後又到處去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
一一九三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率領回教大軍侵占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不是遭到屠殺就是逃往西藏及尼泊爾等鄰國,從此以後,「賜蓮之地」在歷史上消聲匿跡。
直到一八六一年,那爛陀寺院遺跡被陸續挖掘,一九一五年,印度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進行有系統之發掘工作,發現遺址達一百萬平方米,印度政府列為國家古蹟,現在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十五萬平方米。
我們在巴士上聽著多傑為大家介紹這座古印度最高學府,傳說回教軍團擄殺僧侶之後,歷時六個月將塔寺及圖書館典籍焚燒殆盡。聞言想見當時令人慨痛場面,頓時如茅劍刺心,淚水由胸口噴湧,何以屬於全人類的智慧結晶竟遭逢如此無情摧毀?
昔時慧光將再現
所幸那爛陀擁有過的輝煌曾照亮世界,是永遠的印度之光。近年來,隨著印度日漸強盛,這個亞洲重要文化遺產也獲得了復校機會。報載:由亞洲十六國攜手支持的復校計畫,二○一四年可望提供近百名學生修讀研究生課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將擔任新那爛陀大學校長、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執掌諮詢委員會。
我們徜徉於廣闊的綠色草坪中,徘徊在曾是講堂、僧房、蓄水池的紅赭色遺址磚牆旁;西南角的舍利弗尊者塔是遺址區的制高點,據說舍利弗生於斯入滅於斯,阿育王緬懷希世智者,特在此建塔紀念,後經歷任國王護持擴建,規模更加宏大,舍利弗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細圖案,我們在塔前合照,注記千年變遷。
在歷史現場與梵剎天下英才隔空交會,哲人日已遠!低頭感嘆著走出那爛陀寺,在大門口佇立,熙來攘往的人車幫助我回到未來,環視左右卻不見整團同伴!一轉身看到美鳳師姐由後方悠然靠近,連忙問她:「咦,我們的人呢?」美鳳還沒來得及回答,幾乎同時,我們兩人不約而同低頭,視線往下,一個約八歲印度小女孩輕拉我袖子,示意我往她手指方向望去,「哦,到對面的那爛陀博物館去了」,微笑道謝後,我與美鳳大步追趕同伴,直到踏進博物館大門,方想起應給小女孩十元盧比以示感謝,回頭張望,小女孩已不知去向,心中為錯失這大好的布施機會感到惋惜。
打從到印度的第一天,領隊就叮嚀交代,不可隨意施捨金錢給當地的乞者,否則會影響到整團的行程與安全,早先在我們出發前的說明會上就已得此須知,所以隨身帶了很多糖果與文具,沒想到後來又遇到經驗豐富的旅者提醒,印度的醫療體系不發達,小朋友吃了太多糖果若蛀牙該怎麼辦?
想當初古印度多少國王大護法,因普設無遮大施之會而傳為佳話,反觀今日我們連布施都須如此小心翼翼,究竟是施者還是受者的福報變薄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