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深冬的腳步在人世間徘徊、流連不去,在那個萬物沉靜的季節,生活上總有一些事物,讓你經歷之後印象深刻,像是烙在記憶裡的「關鍵往事」。
依照客家民俗習慣,家家戶戶的年糕需親手精製,有「迎新」且慎終追遠的涵義。阿媽為了年糕,特地去訂製二口大鼎,並向村長借用大灶。在事先籌備買米、淘米及輾米的瑣事後,米漿需裝入粗布袋裡,放在板凳上,再壓以大石或扁擔兩頭繫繩,讓米漿水分滴乾成為固體,稱為「糕母」。
大灶先用稻草集中起火後,再丟入細木,等火一大,再置入粗如腿狀的粗木以供火力。燒沸開水前,糕母要揉成巴掌大,厚約一公分或圓餅狀,再依鼎旁入沸水中,待糕母煮熟,火勢減小,用漿或木器在鼎中攪拌成糊,抽去燃木後熄火,加蔗糖水下去均勻拌料,再置入玻璃紙滴香蕉油的容器裡,冷卻之後即是「甜年糕」。
看見阿媽製作年糕,即使弄破了一個鼎,她也冷靜以對,因事先已買了二口鼎預備,阿媽自有她的智慧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