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賣座強片竄出大黑馬 李碧華 |2013.12.29 語音朗讀 12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原是冷門的本土紀錄片《看見台灣》由齊柏林(右三)率隊炒熱,反映出台 灣人民對環保關切之情。圖/記者李碧華 最賣座華語片冠軍《大尾鱸鰻》,顯示喜劇依然最為討好吃香。圖/記者李碧華 主演《小時代》的楊采潔(左 一)來自台灣,留住三分清純。圖/記者李碧華 歲末年終,回顧今年的華語電影,兩岸三地共創造了十三億電影票房,可謂大豐收。「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外國月亮比較圓」,這台灣人的集體迷思長年反應在大銀幕上,以致於,本土電影被逼進黑暗期,直到《大尾鱸鰻》奪得今年賣座冠軍,才得以一掃陰霾。原是冷門,極少擠得上院線的本土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已兩個月,也累積出新台幣近兩億元票房,包場近千場,成為台灣上映華語片票房第三名,好成績反映出台灣人民對環保關切之情。 最賣座華語片前十名,有七部皆由台灣偶像掛帥,楊祐寧包辦冠軍《大尾鱸鰻》、和亞軍《總舖師》,無異說明喜劇依然最為討好吃香。《大尾》裡豬哥亮的台灣國語「冰的啦」、《總舖師》搞怪「料理醫師」,皆在電影上映後掀起一股熱潮,觀眾就是願意花錢進戲院輕鬆大笑。 不過,《大尾》雖高居冠軍,卻不受金馬獎青睞,居然連初審都沒通過。導演邱黎在臉書一吐怨氣問,《大尾鱸鰻》做錯了什麼?「只是我在電影行業其中的一部作品,承蒙大家厚愛,當然知道並沒有不能被批評的理由。解釋現象,找出行為模式、獲利模式等是總結經驗的重要環節,」她不解,為什麼要掉入了「票房/藝術」「叫座/叫好」這樣的二分法框框,得出了台灣電影業只能二選一,選邊站的結論?魏德聖導演的成功,被分析師總結為「票房成為這幾年台灣電影的最大標準,藝術性則變為可有可無的事情」,是不是立論也失諸偏頗? 邱黎說,在壓力大、經濟不好的時候,不正面寫這些的喜劇算是逃避,還是恰好相反,正正反映了也抓住了觀眾的需要?「畢竟在能自我掌握不多的年代,讓自己快樂才是最實在的。」她認為,電影存活的前提是先要把自己做到最好,還有「活著」:有機會拍。「票房」「藝術」只是抽象的概念,當中有許多情感的共鳴與執行細節,無法用這把「二分法」的尺度來說明。 「票房」、「藝術」、「技術」甚至「管理能力」的公式之外,邱黎覺得,關鍵更在於「膽識」與「眼光」。無「膽」則畏畏縮縮,無「識」則不知取捨,沒有「眼光」則只能用現成的標準去看事情,《大尾》與其還在「藝術」、「商業」上打轉,邱黎倒希望大家多思考為什麼平常不會去看電影的人口會有進戲院的衝動?去看看北中南票房比例的重組又代表了什麼。 十大賣座華語強片共創近十三億票房,表示台灣的確有觀眾願意花錢買票進電影院,在李安看來,卻覺台灣電影格局過窄,「是因為台灣人太過聰明,不蹲馬步紮基礎,學習曲線都很短,抓到機會、找到資源,拼湊起來就做了,賺了這一票,下次就沒了,因為基本功沒做嘛。」導演林炳存感嘆,k n o w h o w都是別人的。以金馬獎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為例,它是一齣小格局的家庭劇,四位演員在一個固定場景演出,其實跟電視常見的「人生劇展」類似,卻一舉奪下大獎。 林炳存認為,那是因為「爸媽不在家」拍的雖是小家庭中的人情世故,但具有絕對的細膩及眼界,靠真實的情感,得到各階層的認同。 前一篇文章 對準嬌點-- 時代劇的美麗與哀愁 下一篇文章 達人開講 城市美學5大步驟 熱門新聞 01【遊藝筆記】一騎紅塵妃子笑:唐宋荔枝(下)2025.09.0202鳳山區公所發放物資 佛光山響應2025.09.0203【浮世畫框】一朵雲,行進京都──日本首展小記2025.09.0204《365日》贈瑞典酒店 旅客啟迪心靈2025.09.0205佛光童軍與時俱進 邁向永續發展2025.09.0206奇妙數字遊戲—— 三進制2025.09.0207二進制到三進制2025.09.02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12025.09.0209【人間天使】孫女報佳音2025.09.0210阿富汗強震 逾 800 死、3000 人傷2025.09.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灣電玩攀上高峰 改寫選手賽局迪士尼首度授權手遊屬於東方的諾貝爾獎限塑終極目標 貼近無痕生活暖化危機 每個人都擔心核廢料核四3 年封存到期該不該再重啟? 作者其他文章高雄市立美術館 彩繪原鄉感動狗 千旺幸福工藝層層堆積 追逐膠漆杯器傳說台灣電玩攀上高峰 改寫選手賽局迪士尼首度授權手遊屬狗名人與寵物的夢幻組合 ──什麼人養什麼狗台中文化中心 昇華為藝術 有很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