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電影中最常見到心臟病發作的場景,是一群醫護人員幫病患做心臟電擊,病患在治療後又起死回生,恢復正常心跳,分秒必爭的情境,有很強烈的戲劇效果,這就是在描述嚴重的心律不整。一般民眾聽到心臟病、心律不整,心情就沉重了起來,醫護人員看到快速的心跳,腎上腺素分泌也跟著上升。其實心律不整涵蓋的範圍非常的廣,從危及生命,需要緊急治療的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到幾乎不必處置的心房早期收縮,有非常多的種類,需要由心臟專科醫師來診斷與治療。
我們可將心律不整分為下列幾種情況:偶發性、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快速性型或是緩慢型,規律性或是不規律性,產生的機轉可能是心臟本身發電的節律點受到不正常的刺激,藥物、毒物的影響,或是歲月造成的退化,也可能是正常節律點之外的心臟細胞產生不正常的發電,傳導的路徑上發生中斷、多餘的附加傳導路徑、甚至形成迴路產生造成快速的心跳。心律不整的成因如此複雜,症狀表現也十分多樣,造成臨床醫師治療病人上很大的挑戰。
心律不整的表現有哪些呢?病人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感覺心跳不規則、心悸、呼吸不順、胸悶、頭暈、四肢無力、倦怠,嚴重者會心臟衰竭、肺積水、昏厥、休克、意識改變,甚至猝死。就醫時可能會接受哪些檢查呢?心電圖是最迅速方便的診斷工具,但是陣發性的心律不整,在就診時並未發作,需要安排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有時更需要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器,希望得到心律不整發作的證據,必要時,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可提供更精確的診斷,針對特定的心律不整可同時進行電燒術治療。
心律不整的治療,重點在於病患是否有生命危險,例如無血壓、無脈搏的心室頻脈、心室顫動,便需要馬上施與電擊急救,過慢的心跳,需要給予心律調節器提供必須的心跳速度,輕微的心律不整可能只需觀察而不需服藥,醫師會根據心律不整之原因與種類決定治療的方法。
心臟是一個需要高度協調運作的器官,有正常的心律,才能發揮心臟最佳的功能,正常人在休息的情況下,心跳速度介於六十至一百下間,進行有規律性的收縮,自我檢查時可經由觸摸手腕、頸部或是鼠蹊部大動脈的脈搏來感受心臟的收縮,當發現心跳有不正常的現象時,應儘早就醫追查病因。(本作者為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