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榮民總醫院重建整形外科,昨發表「東方女性眼睛於動靜態顏面表情下臥蠶分析」,證明動態「臥蠶」是因眼輪匣肌在笑時收縮造成,年齡愈大,臥蠶機率愈低,隨年齡增長,眼睛愈小、臥蠶愈大。
主任彭成康表示,「臥蠶」與「眼袋」不同,是下睫毛下方約零點四至零點六公分的帶狀隆起,有立體、放大眼睛的效果,笑起來較具親和力。古人形容就像蠶寶寶橫躺在眼睛下方,故稱「臥蠶」。臥蠶是美女的象徵,傳統面相學中,更代表異性緣佳、旺夫,因此帶動「臥蠶」的流行及整型風潮,惟對此相關研究極少。
北榮整形外科醫師廖文傑、陳梅君,針對此議題進行研究發現,在靜態的情形下,眼睛的高度隨著年紀增加,逐年變小;而臥蠶的高度卻逐年增加。廖文傑指出,多數民眾隨年齡增長,臥蠶會變得不明顯,甚至消失。同時眼睛周圍也會出現包括魚尾紋、眼皮下垂、眉毛下垂、抬頭紋、眼袋膨出等老化表徵。
外觀上眼睛和年輕時相比就變得更小,再加上鬆弛的臥蠶和逐漸鼓起的眼袋,看起來較疲累,顯得老態。兩者最簡單區分,是笑時「臥蠶」會更明顯,而「眼袋」則沒有變化。
北榮針對門診中二百六十名二十至六十歲女性,測量眼睛尺寸,找出理想的臥蠶─眼睛比例,在零點三九至零點四一公分之間。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期刊,除提供臨床參考,也可讓民眾依個人需要量身打造年輕漂亮的臥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