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納悶為何要把天文台蓋在這麼高的位置呢?林宏欽解釋,觀測星空最怕的就是看不清楚,高海拔除可避開低層大氣的擾動外,還可隔絕空氣汙染與霾害,因此全世界天文台大都是蓋在高山上。
除了高度是首要條件外,氣候也是影響天文研究的重要因子,晴天率必須要夠高才適合觀測,林宏欽說,以台灣氣候來說,北部容易受到冬天東北季風影響,南部則是夏天的西南氣流,因此天文台特別選在靠近中部的鹿林山,降低氣候的影響,像鹿林天文台一年中就有一百八十個適合夜晚進行觀測的良好晴天。
林宏欽表示,鹿林天文台的望遠鏡直徑達一米,多年來除了發現數量眾多的小行星外,亦與歐美等國攜手合作,投入泛星計畫、中美掩星計畫等跨國研究,藉此發揮團結力量大成效。明年起還將進一步打造直徑達兩米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其觀測效率為一米望遠鏡的四倍,預計於2018年完工並開光,屆時將可推動台灣的天文研究更上層樓。
而不只投入天文觀測,鹿林天文台近年也積極推動天文教育,經常與鄰近的原住民中小學進行戶外教學,許多學生更把參觀鹿林天文台視為畢業旅行的夢想地點。
對此,教育部長蔣偉寧也樂見其成。他表示,隨著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如何發展與培養學生多元興趣與能力亦是教育目標之一,以天文教育來說,就是很重要的科普教育,他自己也很鼓勵家長和校方有機會應該多讓孩子走出教室,親近國內的天文館或科教館等科普場域,讓學童可以透過親身體驗與親眼觀察來開啟天文觀測初體驗的第一步,從中培養出對天文科學研究的興趣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