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六歲李小姐為醫院護理師,須長時間站立工作,經常腰痠背痛,兩個月前因下背疼痛難耐,早上起床困難,前往骨科求診,診斷為「前足內翻合併長短腳」引發後遺症。
台北中山醫院骨科醫師楊卿潔表示,當站立及活動時,主要靠腳底的拇趾根部、小趾根部及腳跟三個點共同平衡運作,「前足內翻」會讓整個足部壓力集中在外側部份,患者所穿鞋子前緣外側容易磨損。
楊卿潔說,由於足底壓力向外分布及地面的反作用力,會使腳拇趾容易外翻,甚至壓在第二腳趾上頭,臨床上常見患者有足底筋膜炎、膝痛、腳拇趾反覆長雞眼或甲溝炎,連穿鞋都會痛,而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因甲溝炎,引起傷口感染。
他指出,前足內翻的罹患率高達八成,平均每十人就有八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前足內翻問題,有些還會合併長短腳,容易造成膝內側受力過多與軟骨磨損退化,甚至骨盆前傾,輕者莫名腰痠背痛,重者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楊卿潔表示,前足內翻若造成嚴重的腳趾外翻變形需開刀,術後仍需穿著足底功能鞋墊,否則三至五年內大拇趾外翻仍會復發。
前足內翻較輕微患者,建議可到醫院檢查及測量內翻角度,由醫師協助訂製功能性鞋墊,可改善足底施力不均狀況,並把足跟支撐回正確位置,避免造成膝腰痠痛及影響其他身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