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經過二十個月的努力,文化部終於讓公廣董事會健康成立,同時公視法的修法版也已經出門,昨日端出公廣政策,不但擘畫公民、文化、數位三願景,文化部長龍應台也提出,將爭取二○一五年公視預算加倍,從目前的九億增至十八億,讓它擁有更多資源,將節目做好。公視董事長邵玉銘說:「這是天大喜訊」。
龍應台指出,文化部提出的公廣集團政策有很清楚的方向,如何落實將交由公視董事會執行。昨日文化部邀請世新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莊伯仲、公視董事長邵玉銘等學者專家,發表研議多時的「公廣集團發展政策」。
「公廣集團發展政策」明確指出公廣集團未來發展三大願景,分別是實踐公民社會的場域、蘊植文化產業的沃土、引領數位影視的旗手。具體執行方案包括推動公視法修法及公股處理條例,敦促公視董事會研議活化華視營運能量、輔導建置影視音產業跨業媒合平台、開拓國際視野、均衡區域資訊落差,並建立數位內容及數位應用服務示範平台。
龍應台表示,公民社會場域指的是必須不受政府政治管制,但要有公民空間,而在數位新媒體時代,公廣集團也必須要在商業的電視運作之外,開闢新空間,才能引領數位影視發展,同時以發展文化公視為主軸,提高公視製作文化藝術類型節目比例,形塑文化公民社會。
學者大多表示肯定公廣集團發展政策,認為為台灣公共媒體發展確立目標,也強調文化部有意調整公視經費是正確方向。學者劉昌德更期許文化部,未來推動公廣集團發展的過程中可與社會作更多的溝通,也提醒文化部應該給予華視明確的經費資源,製作好的節目,貼近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