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台北報導】星雲大師在一九五三年赴宜蘭弘法時,雷音寺已是一座老廟,宜蘭人慣稱雷音寺為「北門口的那間菜堂」,大師來了之後,就稱他「北門口的師父」。
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依空法師是宜蘭人,他的俗家父母都是虔誠信徒,很早就啟蒙了子女們的佛緣,在依空法師的印象裡,家人去雷音寺就像去自家灶腳一樣頻繁。
依空法師的俗家二姐和五姐夙有善根,二姐張月女居士年紀輕輕就會禪坐,每每坐得紅光滿面;五姐張玉鳳居士每逢精進佛七,清晨四點多即起,到雷音寺趕頭香念佛。宜蘭的冬天寒凍,躲在被窩中的依空法師心想:「姐姐怎麼這麼精進?」
那時依空法師還是未進小學的孩童,會跟著「佛祖來了」一起繞境,調皮的他覺得很好玩。每年雷音寺主辦的阿彌陀佛聖誕佛七,在當時的宜蘭是件盛事,小小年紀的依空法師也跟著去參加念佛。「事實上還不是那麼有善根,我去是為了每天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半的大板香之後,會發放好吃的點心,有時是熱菜包、有時是沙其瑪,第七天一定會發一顆包紅豆餡的壽桃。」他記憶猶深地說。
大人在大雄寶殿念佛時,怕小孩子吵鬧,就把他們集中到一旁的念佛會裡去唱誦佛號、聽故事。依空法師不甘被「隔離」,總會躡手躡腳地越界到大雄寶殿,從大人們的身縫中,窺見昏黃的燈光下、毗盧遮那佛像前,一位很年輕的師父操著非常濃重的揚州口音在說法,旁邊穿著黑海青的張優理小姐(後來的慈惠法師)幫他翻譯成台語。
「師父法相莊嚴,雖然他講的話我都聽不懂,但我仍然聽得津津有味、心開意解。」依空法師說。而那些當時無心念下的佛號、聽不懂的法義,都化為菩提種子,種植在他的阿賴耶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