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主張台灣不需要一百四十八所大學,也不需要三十多所研究型大學,台灣需要的是技職型學校,及更好的教育文化,而非靠背誦學習及通過考試的人。他講對了後半段。
只需要技職型學校,不需研究型大學,這樣的主張太強調市場導向,非考慮到國家建設的全盤人才培養。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話題;博士並不等於人才,一如博士人才不等於創新人才是一樣的,這一點值得主管教育的官員深思。
未來十年,的確是台灣關鍵的十年,可是十年還沒有到,已經有人看衰台灣的發展,台灣各種發展早就落伍了,特別教育這一塊,教育部花多少心思處理少子化、高齡化問題,還推動十二年國教。
問題是這個教育體制建構是「半調子」人才教育,考試沒有減少,反而變相增加,教學因考試而死守不動,沒有多元創意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九年國教無法開啟與大學完整連結的架構,主要關鍵卡在沒完沒了的考試與升學。
無法完整地建構以學生為主體與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環境,包裝很精美的十二年國教,無法培養出更多元的人才,也無法讓人才在教育體制中適性揚才。
到了大學更是沒有競爭力,因為早沒有學習的動機與動力,只能打工與快樂過大學生活,如何可能再創造台灣新的經濟與文化奇蹟?
沒錯,博士再多不見得能帶動台灣的創新,但是沒有博士,台灣的研究與未來會受制於他國。要發展質量俱佳的博士人才和技職人才,還得回歸到健全的教育制度與環境。
不朝這個方向深耕密植,台灣未來十年人才不但銳減,且很可能大量往大陸或國外發展,家鄉無法給人才深化的土壤,只好成為失根的蘭花!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