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是既高興又意外,因為一般成就獎都是頒給年紀大又退休的長輩。自己的工作,至今雖已做了四十年,現在仍有許多工作待做。不過得獎既可鼓勵自己將工作做得更好,同時也鼓舞工作伙伴,大家一起更上層樓。
「探險」不是為了征服,而是保護,因此必須將所見所聞寫出來才能是新聞,才可以推廣保育的觀念。當時我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工作,親眼見到金絲猴、藏羚羊、野犛牛、藏獒及黑頸鶴等動物被大量獵殺。雖然報導很多,但也需親身加入保育行列,因而決定以保護珍貴動物為己任,離開《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中國探險學會」。
事實上,保育工作不只需要熱忱,除了報導出來,更要著重創新的思維與有效的經營管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像是傳統藏民所養的「西藏藏獒」,近幾年被大量炒賣,令牠們幾近絕跡。
探險隊花了兩年,跑了三個省、十多個藏區,才找到十隻純種的藏獒。然後在雲南德欽縣古久村建立繁殖中心,為牠們配種,純種藏獒才存留下來。
八○年代初,探訪內蒙和黑龍江交界的瓦庫特部落,這是一個只有一百六十六人的少數民族,觀看他們如何狩獵及用樺樹皮做工具;數年後再回去時,卻發現這些細微卻珍貴的文化已蕩然無存,令人心痛不已,因而認知到社會進步、生活改善,許多東西都不能保留,便唯有盡量記錄下來。
事實上,五百年前就有人做探險工作,但以前探險家看到歷史的痕跡,縱使探險隊回去了,這些古蹟、文物或動物,都還會保存著,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進步,這些被探訪的歷史痕跡,很可能因考古學家、地質學家的開發而暴露其所在點,甚至成為觀光勝地,使保護的重點消失了,無法紀錄。這是大家值得思考的面向。
現在,我探險的地點已由中國大陸邊彊跨出,至中國周邊不發達的國家,像是緬甸、寮國、越南等,工作重點不以大取勝,在小項目中找可以紀錄、保護的歷史。現在年輕人生活條件優渥,探險已有最好方法和工具,更重要是有份好奇心,確實去實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