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新社記者日前到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實地探訪農村的變化,發現該縣的普古鄉農民,藉著共同成立合作社制度而致富。另一個新華社記者所探訪的福建省泉港區樟腳村,則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憑著「不砍樹」的堅持,村裡的原始生態成了觀光旅遊重點行程,為村民賺進觀光財。
讓鄉親也富起來
在距離貴州省產煤大縣盤縣約一百公里的普古鄉,四十八歲的農民王頂良向中新社記者說起自己的新生活,臉上堆滿笑容,「以前想都沒想過,我們土地流轉了,不出村子就可以做股東、當工人,還分紅利!想想都高興呢!」
普古鄉總人口二萬五千人,以彝族、苗族和布依族人為主,原本就是貴州省級貧困村之一,「山高路遠」這句話最能形容當地狀況,今年初村子才剛剛鋪上柏油路,農民人均年收入人民幣四千元左右。去年五月之前,王頂良還守著家裡三畝多的田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現在,他有了新身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合作社工人。
他運用家裡三畝多的土地租金作為股份,和其他村民一起入股合作社,同時成為合作社的合約制工人。
王頂良所加入的合作社是由當地企業家籌資創立,主要種植奇異果、刺梨、藍莓、櫻桃等經濟作物,以及無公害大棚蔬菜。想出這個創意的兩位企業家是陶正凱和哥哥陶正學,他們當年就是從普古鄉外出打拚,兩人經營煤礦致富,「以前每年回家看到鄉親窮,就資助一點,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合作社監事長陶正凱說,兄弟倆想透過合作社的方式讓鄉親都富起來。
現在也是股東、合約工人之一的村民陶正賢接受採訪時說,「家裡有九畝地,全部種玉米,一年也就賺個八九千塊錢(人民幣),家裡還有兩個孩子,用都不夠用的。」但合作社成立後,村民將土地租賃給合作社,按照土地的富瘠程度,每畝每年給人民幣三百元至八百元不等的租金,部分農民用折現的租金入股合作社,成為股東參與分紅。
農業與旅遊結合
不僅如此,由於普古鄉背靠當地風光秀麗的娘娘山,他們也想走觀光路線,「我們正在規畫開發旅遊,將旅遊與農業結合,希望鄉親們也通過開辦『農家樂』等農村觀光旅遊實體項目獲益更多。」陶正凱說。果然,中新社記者一到村子就看見村莊四周的山上有許多農民正在自家土地上除草、種植景觀樹,為鄉村觀光
旅遊做準備工作。
現在,普古鄉簽訂了合約的村民每天早上八時到食堂吃早餐,然後統一坐中巴車一起去幹活,農民陶正賢說:「每年我的土地租金就有五千多了,每個月還有一千六百元的工資,一日三餐都免費在合作社食堂吃,怎麼不開心。」王頂良也說,「再過兩三年合作社就能賺錢了,我們這些股東就能分到錢,以後日子肯定愈過愈紅火。」對合作社充滿期望。普古鄉副鄉長陶永攀說,「村民現在的精神狀態和以前不一樣了,覺得特別有奔頭(希望),大家都願意幹事。」
將農村與旅遊結合,普古鄉不是第一個村子,在人人高唱「愛拚才會贏」的泉州市,緊靠新興港口、正建著石化城的泉港區,也有一個「原生態村莊」樟腳村是佼佼者。新華社記者採訪當地村委會老主任蕭聯興,問他樟腳村如何在短短的幾年內,從不起眼的農村發展成旅遊重點村,蕭聯興說當年只做對一件事,就是「不砍樹」,他說:「真想不到這『原生態』有朝一日會成為我們村的『金字招牌』,吸引這麼多人前來。看來,當年堅持不讓砍樹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