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月球充滿好奇與想像,最早以肉眼觀察,發現月有盈虧現象;望遠鏡發明後,開始觀測月面特徵,發現月球上除了月海外,還有許多山脈及隕坑;進入太空時代,對月球進行近距離探測,更實現了人類登上其他星球的夢想。近幾年探月又成為熱門題材,除了原來太空強權外,現在亞洲新興的太空新秀中國、日本及印度,也都加入探月的行列,陸續發射人造衛星、載具,或是規畫重返月球的計畫。為何又掀起一波登月的熱潮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吧!
古月照今城
月球又稱月亮,人類對月球的認知,隨著頻繁與細緻的觀測,及實際登月探測,而有了更多的科學解釋。華人是個崇拜月亮的民族,月亮的起落盈虧,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更影響文人的創作。根據史料,埃及人在公元前4236年,就出現了日期的紀錄,而有了曆法與時間的觀念。依據太陽、月球及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周期,制定年、月、日等,稱為曆法。我國傳統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結合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運行制訂的年,與陰曆以月相變化的朔望周期制訂的月,如此兼顧了陽曆與陰曆的優點。並透過「19年置7閏」的設計,相隔兩或三年便增加1個朔望月,稱為閏月,因此該年就有13個月,合計384天,每19年共安排7次閏月,如此改善了陰曆與陽曆間相差約10.875天的問題。古人還對一年中日影、氣候與農作物的變化作觀察,發展出我國特有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交錯排列;農曆中的閏月就安排在不出現中氣的朔望月。例如2014年的農曆六月的下一個月沒有出現中氣,所以稱為閏六月。
另外,文人的創作題材,也常常以月球為主題,詩詞文學中出現了許多月球相關的字詞。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寫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在這首宋詞中,透過季節與月相的周期變化,對比出人事的變化無常。如果用科學的方式解讀這首詞,詞中精準的描述了,元月十五元宵節時,夕陽西落的黃昏時刻,滿月正緩緩從東邊升起的有趣現象。
月球大不同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與其他人造衛星一樣,都是繞著地球旋轉。但是千萬別以為它是太陽系唯一的月球,太陽系有數百顆月球,天文學家統稱為衛星!在八大行星之中,只有金星與水星沒有衛星。而其它行星、矮行星及小行星的衛星數量不少,目前合計約三百七十多顆!這些衛星特色不一,其中木衛三(Ganymede)直徑為5,262公里是太陽系最大衛星,月球則排名第五;土衛六(Titan泰坦)擁有濃厚大氣,不但氣壓比地球高,其主要成分氮氣與地球相同;土衛二(Enceladus)擁有冰噴泉,推測其冰層底下有液態地下水,甚至是含鹽的海洋;木衛一(Io埃歐)擁有400多座活火山,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已知有活火山活動的衛星。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天文學家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