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9年起美國成功登陸月球6次,之後整個探月計畫幾乎就停止了。為何近年來人類對月球又開始有了濃濃的興趣呢?到底月球上有什麼祕密?
阿波羅任務採集到381.7公斤的月岩樣本,透過月岩研究分析,發現部分「月岩」年齡約46億年,成分類似地球地函裡的橄欖岩。因此天文學家推論月球起源,可能與地球有關,認為太陽系剛形成時,一個火星大小的星球撞上早期地球,一部分撞擊的碎片形成今日的月球。不過,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顯示這個過程或許比之前想像的更精采,因為當時可能形成的是兩顆月球,其中較小的那顆月球,直徑約1200公里,質量約為今日月球的1/30。兩顆月球共同存在數千萬年,最後小月球撞上現今月球亮背面。這說法可以解釋月球背面出現較多克里普礦物,以及月球背面遍布崎嶇的山脈。
另外,天文學家認為在月球上應該有水及綠色能源-氦3的存在。一般認為月球的兩極,可能藏有彗星撞擊時留下的水冰,近期更在月表發現似乎有由月函滲至月表的岩漿水,水對人類未來在月球建立長期基地非常重要。此外,水還可分解成氧和氫,提供呼吸和製造燃料。更重要在建築物外若有一層水,還能吸收輻射保護太空人。而月球上為何會有氦3存在?天文學家認為氦3主要來自於太陽風,地球因為擁有磁場保護,太陽風不易侵入,導致地球上的氦3含量微乎其微。月球近乎無磁場,氦3隨著太陽風直接進入月面,經過長時間累積,科學家認為月球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氦3。只要知道土壤的厚度,便可以推算月表不同區域氦3的含量。
登月號角再次響起,除了原有的太空強權外,現在亞洲新興的太空新秀中國、日本及印度,也都加入探月的行列,並預計2020年太空人將重返月球。如果你也想了解月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可前往天文館「月球狂想曲─搭乘宇宙探險號去冒險」特展,親眼瞧瞧Apollo11號取回來的月岩,體驗採集月岩及月球漫步的樂趣,對月球必有更深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