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心情低落時,來首療癒型歌曲撫平沮喪不滿;參加搖滾樂活動,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搖擺,盡情吶喊;假日午後,三五人共享美食,Bossa Nova輕靈滲入細胞,鬆解疲乏。
音樂為何能夠影響情緒,讓我們的身體蠢蠢欲動?音樂活動在人類演化與文明發展中,占有什麼一席之地?拜科技進步之賜,科學家如今可以觀測人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的活化型態;另一方面,音樂活動的跨物種比較,也隨著生物學家對於靈長類、鯨豚、鳥類……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甚至結合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觀點,探討音樂認知心理學裡面的主要議題,包括:聽覺系統、音感、音樂的意義與形式、演奏與運動系統、情緒與醫療、跨物種比較,讓我們對於音樂與聽覺,有更深層的理解與認識。
大腦與音聲
台大音樂學研究所蔡振家教授,在《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一書中提及:「踰越,可以指涉金屬音樂中的叛逆歌詞、褻瀆聖物、犯罪等,這類『脫軌』的行為與敘事,皆有賴高分貝噪音來壯大聲勢。倘若這些樂曲改以乾淨、健康的音色來歌頌『踰越』,其力道似乎有所不足。」蔡振家教授說,難怪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等場合中,偶爾會安排一些音樂演出,通常搖滾音樂的效果會比西方古典音樂來得好,因為搖滾音樂較能契合這類運動的氛圍與訴求。
音樂與心理
《另類閱聽》的結構類似於明清傳奇,探討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前部分的小收煞為〈亂世英雄的病史──兼論配角〉,後部分以〈大學生與碩士生對於「病態歌聲」的聆聽反應〉壓軸;最後一篇文章〈朝向「怪誕」與「病態」的表演美學〉,站立於科學與藝術的分水嶺上,遙望表演大師,可以算是全書的「餘韻」,寄寓著筆者拋磚引玉的心願。
自在出入醫學、科學、音樂領域之間蔡振家教授,引用音樂學家瓦爾瑟的觀點,說明電吉他的破音類似於歌聲中的嘶吼,它們都是「有意的踰越而非偶然的超載」。
如何感受音樂、知覺音樂,進而認知音樂?一般常視為音樂天分的「絕對音感」,其實不是渾然天成,也能經由訓練而得,且與藝術成就才華並無必然關係,而某些自閉症患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獨具音樂長才,又與大腦有什麼關聯?
長期鑽研大腦與音樂之間關係的蔡教授,今年繼《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跨領域的研究後,廣泛吸收國際最新的音樂認知相關研究成果(多篇近五年的學術論著),又以平易近人的筆調,寫就《音樂認知心理學》,書中從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何謂音樂認知心理學與其最新的趨勢,希望讀者了解「音樂認知心理學」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不是象牙塔的產物,而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