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季鋒作品《清韻》。圖/林季鋒提供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中生輩優秀的工筆水墨畫家林季鋒,其雅緻秀逸的花鳥作品廣受收藏家的青睞,更以純淨細緻、古意今詮的精筆古典白描佛畫,為眾生帶來無盡的法喜。
林季鋒就讀東海大學美術系時,受業於吳學讓、林之助兩位老師門下,年紀輕輕即展現工筆繪畫的高度天賦和功力。大四那年,以兩幅絹本畫作《荷雀圖》及《紅蓼螃蟹圖》,獲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系展國畫類第一名;隔年,再以《池塘清趣圖—藍色鳶尾花》畫作,連莊系展國畫類第一名;這三幅作品,林季鋒視為至寶,無論搬了幾次家,都緊緊相隨,而今安穩地張掛在他的畫室牆上。
時隔二十五年,這幾件絹本畫作保存得相當完善,且增添些許歲月的厚實感。林季鋒指出,他創作畫作時,通常採用全開的紙;但畫幅要更大,就會採用絹本。絹本因網目編織的密度,比紙張的層次更加豐富;但水墨在絹本上的流動,也比紙張更不好控制,考驗畫家的技巧。
林季鋒說:「熟絹比起生絹,墨汁不易暈開;絹布有厚度,無論上色或勾墨線,都比紙張豐富;但在保存上,絹本並不比紙張耐久,頂多兩百年,久之易變脆,屆時的修復比紙張更困難。」
林季鋒說:「同一批絹布,精密度不同;不同朝代的絹布,質感也不同,宋代的絹布畫到了清代,若有損壞想要修補,卻找不到宋代的絹布接補,就產生問題,比起紙張,絹布的難度很高,紙張還好,一樣破裂,但替代品容易找到。」
即使如此,林季鋒還是喜愛絹本創作,也嘗試過多種不同國家生產的絹布。他的經驗裡,最好用的是日本生產的絹。一般東洋畫家以絹本作畫時都會先繃內框,但林季鋒發現托底之後的絹布,上墨容易暈開,所以他的習慣是直接讓絹布服貼在桌面上。「如此一來,就要克服滑動的難題,每一筆都要成功,不能失敗。」他說。
絹布本質非常淨白,畫家會依照創作的意念及自創的色料先行染色作底。林季鋒的幾幅絹本作品,雖是現今題材,色澤及筆觸卻充滿宋朝花鳥畫的意趣,難怪收藏家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