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曾以「讓各國又愛又恨的中國遊客」專文指出,二戰後,「醜陋的美國人」用他們洪亮的嗓音和網球鞋嚇壞歐洲人;數十年後,日本旅遊團擺出V字手勢在所有知名地標前拍照;「如今,輪到中國人到處討人嫌了」。
大聲喧嘩,隨地吐痰,沒有排隊概念,在埃及古蹟刻「到此一遊」,類似不文明行為很多;巴黎一些精品酒店表明不歡迎中國遊客,羅浮宮中文標示寫著「禁止隨意大小便」。連同文同種的新加坡,都把中國遊客形容為「富豪蝗蟲」。
一連串負面報導,令中國副總理汪洋尷尬,公開批評「有些中國遊客的素質和修養還不高,損害了國家聲譽。」這個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泰國時,更當面訓示中國遊客「應嚴守當地的法律和規矩」。
中國實施新《旅遊法》,同時發送「文明旅遊出行指南」,內容僅是一些基本常識,許多大陸人看了都汗顏。新華社評論稱:「千百年來,我們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豪,但金錢買不來素養,切莫讓物質的富有與素養的貧窮形成太過鮮明的對比。」
《紐約時報》指出,「與從前的美國人和日本人不一樣的是,中國曾與世隔絕,所以情況就變得更複雜。」
所謂與世隔絕,指大陸曾對外封閉,文革時期尤其如此,甚至批孔揚秦,視傳統文化如破鞋。北京著名雜誌出版人洪晃說:「不文明行為應歸咎於共產黨混亂的統治,整整一代人受的教育就是,注意修養和舉止是資產階級做派。」
國民素質集體滑坡,許多人指向文革。當時強調「不破不立、大亂大治」,一切與舊時代有關的東西被批倒批臭,原有價值觀被顛覆,儒家思想被徹底拋棄,教育系統都崩毀。改革開放很快帶來富裕,但經濟突飛猛進,國民素質卻來不及恢復。
西漢的賈誼對漢文帝有一個關於禮治和法治的精闢解釋:「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為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國民素養無法以法律規範,即不能法治,即使能也是事後的懲罰。唯有從小、從教育著手,也就是儒家所奉行的禮治,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素質是個綜合性概念,主要受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透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實踐,形成相對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包括文化知識素質、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情感素質。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生價值觀,探討為人之道,以及如何做人。大家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至簡單不過的道理,誰願在羅浮宮看到、踩到大小便?「己欲立而立人」亦同,弘揚為人之道,才能提高人文素質。
大陸學者指出:「二十一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激烈,但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在競爭,是每個國家國民素質的競爭。」國民素質高低是國家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已開發國家和落後國家的落差來看,非常清楚。提高國家發展的途徑是多方面的,而提升國民素質是一個基本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