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福島核災引發全球關注之際,英國日前簽約興建二十年來首座新核電廠,由法國與中國投資,預定二○二三年運轉,持續三十五年。這座核電廠將占英國總發電量百分之七。
英國目前運轉中的核電廠,有八座最遲將於二○二三年除役。英國政府已將核電納入低碳能源,新核電廠就是為了接續這八座電廠。首相卡麥隆說,英國將揭開核電新紀元,轉向低碳排放,減少工業及民生所需能源的費用;新核電廠可提供長期穩定且安全的能源,創造大量工作機會。
福島核災後,德國和日本已停止新建核電廠。日本上月關閉最後一座反應爐,四十多年來第三度「零核電」,且重新啟動的時間無定論。各國對是否續用核電看法分歧,許多國家仍在觀望。
英國希望透過核能、風力發電及其他再生能源,達到能源自給自足、同時不汙染環境的目標。部分專家認為,核能對環境的汙染低,且英國沒地震、海嘯等天然災害,無慮造成核災。而包括日本、南韓也有興趣投資英國的核能產業。
弔詭的是,日本雖因國內使用風險太高,逐步淘汰核電,卻希望輸出核能技術。今年六月初與法國會談,針對核電技術出口、擴大福島核電站廢爐處理方面的合作達成共識。在核電技術輸出領域,日本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競爭激烈,因此決定與法國聯手抗衡這些國家。
在越南、土耳其等能源需求強烈的國家,日本財團競標核電廠興建案,並向客戶保證,日本最新技術具備福島核電廠沒有的防護措施。
英國採用再生能源的比例不低,但無法保證能源不虞匱乏,因此強調新核電廠效能,到二○三○年,消費者每年將節省七十五英鎊電費。德國停用核電廠後,風力、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再生能源不足以彌補空缺,導致電價高漲,因此大量向法國購買,而這些電來自法國的核電廠。
日本、德國的「以鄰為壑」極其諷刺;英國以低碳排放為由新建核電廠;但核災「風險」與降低電費等的「成本」,遭國內反核者質疑。
核廢料處理也是問題。台灣置於蘭嶼,早已引起當地人不滿,政府曾與大陸協商,運往地廣人稀的新疆等地埋放。歐洲國家多數面積不大,核廢料的去處同樣令人頭大。而核廢料可用於發展核武,也令歐美等國憂心。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美國一家新創的公司「泰拉能源」正在追求微軟公司創辦人蓋茲的遠大夢想:建造一種新型核反應爐,以現今核廢料為燃料,可為美國供電八百年,甚至降低核武擴散風險。
泰拉承認挑戰極大,「示範電廠」至少要到二○三○年才能商業化,但這是氣候變遷與貧窮問題的解套之方。蓋茲說:「如果一切順利,經濟效益將遠優於既有電廠。而如果你能選擇降低某一項物價以減少貧窮,一定會選能源。」
核能發電在排除風險的變項下,確具優點,如英國認為的低碳排放、降低電價、對環境汙染相對較低等。蓋茲的方法則是讓核廢料循環再利用;但問題還是要回到原點,核電風險這個變項能排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