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小六社會課本提及「房地產是理財工具」,主要在於強調「逢低買進、漲價賣出」的概念,卻被家長質疑是教導學童炒房的投機行為。昨天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可以教投資概念,但舉例應更審慎。
投資管道有多種,如股票、期貨、外匯、定存等,有的風險太高,有的獲利太低,若非精於此道,學菜籃族聽明牌買股票,可能血本無歸,還是少碰為妙。
華人自古保存「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將房地產當成投資標的,原則上並沒有錯,有了安穩的窩,不用擔心更換住所,從成家立業來思考,始終是不錯的選擇。
理財是基本知識,應該從小灌輸,也該讓他們了解。但小六生接受這種資訊,是否嫌太早?編審的內容,只談炒房可致富,不說投機取巧可能一夕崩盤,是否有所偏頗?
教導學生投資,應從兩個面向並進,不該只見光明不見陰影,專教美善的,避談黑暗的。這樣易養成好高騖遠的心態,和快速致富的幻想,讓學童有錯誤的知見,認為投資房地產穩賺不賠。
就現實層面來看,投資環境瞬息萬變,如地段優劣、都市計畫和利率調升等因素,都主宰著房市漲跌,不可能只漲不跌。換言之,投資房地產,要有認賠的心態,不像課本描述的理想。
針對教材內容,教育部長將請國教署和教科書廠商進一步溝通,這是很好的回應,希望審定教科書時,能夠更仔細嚴謹,別和事實脫節,千萬不要誤導學童才好。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