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藝術家伊誕開啟《紋砌刻畫》的創作風格,其作品都和大自然,及原住民的文化、線條、圖案有關。圖/伊誕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八八風災後重建的屏東縣禮納里基地大社部落,發展出十餘間各具特色的原住民工藝之家,涵蓋雕刻、編織、皮革等,並喊出打造「藝術部落」的願景。文化部長龍應台曾探訪大社村,大感驚奇,指示文化部同仁組成技術輔導團,協助原住民藝術家為他們的創作找到適合的通路,朝向文創發展,將工藝家帶出去,提升原住民工藝品的能見度。
大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原住民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表示,大社部落未來要規畫、發展成藝術部落,串聯藝術空間、藝術市集。
重建的不只是一個家
伊誕和家人也隨族人一同遷至大社部落安頓,不過伊誕說,遷入永久屋三年,幾乎每個月都有族人過世,表面看來部落很平靜,但族人的心是浮動的,感受重建的不只是一個「家」,還包括心靈、生計、人文、藝術生活的重新建構,部落的青年藝術工作者也認為,藝術創意與美學呈現,是部落的能量,所以族人決定成立部落市集,打造部落願景。
大社部落的二、三十位年輕工藝家是部落的力量,透過共識成立藝術市集,帶來朝氣,一年來更創建了造型特殊的「穿山甲藝文中心」,帶給年輕藝術工作者更大自信,伊誕表示,未來將在重建屋區製作地景、裝置,藝術和原鄉結合,也可回到排灣族的原鄉地大姆姆山的達瓦蘭大社部落,體驗石板屋生活方式。在新聚落的巷道街景裝置,以原鄉老家名稱形成現在的文化街、文化牆,新空間內有著古老的故事留給下一代,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原住民的古老文化。
讓原住民工藝被看見
伊誕表示,龍部長指示要找通路,發展大社部落的文創商品,讓原住民的工藝被看見,是很好的事。「我們也希望原住民工藝發展出的文創藝品能形成『穿山甲市集』,並結合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形成特殊的文創空間。」龍部長曾建議要找台北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到大社部落交流,帶出更好的創作思維,伊誕說:「台北的觀點可以拉近在地藝術工作者的距離,可以提升藝術作品的接受度和競爭力,使更有原創性、文化性,也加現代設計感,走出更多元的寬廣路。」
伊誕每天都接觸大自然,其原始的自然線條、色系、早晚陰晴變化早已印在腦海中。伊誕沒有上過專業的藝術課程,而他藝術的養成就是傳統部落的體驗教育,從小隨著祖父、父親用手觸碰許多創作,遇瓶頸時,他們會提點,但仍要自己去解決。
家族刀象徵男人之美
原住民的家族刀象徵男人之美,伊誕說,他總覺得自家刀要比其他人家精緻,而居住的石板屋造型也很美,都是祖父和父親親手做刀、建屋,他們的用心都可以感受到,他們教育子女製作東西不看代價,作品受到讚揚,才是真收獲。
直到伊誕接受神學教育才接觸到西方藝術,開啟他探索藝術的旅程,學習過程發現,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方藝術一樣,許多圖像、生物、傳說故事,多源自大地的啟發。伊誕認為,所有的圖像、紋路,都是視覺藝術的重要元素,而大地是一切藝術創作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