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被蚊子叮咬的經驗,但你認識蚊子的生態嗎?蚊子,這類屬於雙翅目蚊科的生物,雖然並非每一種都會成為為害人體健康的衛生害蟲,但根據歷史記載,光是單一類瘧蚊,在歷史上所造成的人類傷亡數量,就遠遠超過因戰爭而傷亡的人數總和,很難想像吧!
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仍要對抗從十九世紀就開始惡名昭彰的瘧疾及其病媒瘧蚊,蚊子,除了在我們耳邊嗡嗡叫,擾人清夢之外,到底這些到處飛來飛去的蚊子,白天時究竟是躲在何處,除了靠叮咬動物來生存之外,相關生態又如何呢?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蚊子,無論是那一種,不管牠是瘧蚊、斑蚊還是家蚊,在生態分類上通通都屬於「水棲昆蟲」,而且都是以任何流速緩慢或靜水域,作為雌蚊產卵及幼蟲孵化、棲息及化蛹的產所,例如垃圾桶中殘留飲水的寶特瓶,一個因為下雨而臨時積水的小窪地,用一個生態學的術語來說,蚊蟲的niche(生態棲位) 很廣泛,但說白了就是,蚊蟲幾乎不挑環境,所以當一結束一到三星期的卵及幼蟲期後,牠們立刻就搖身成為擾人的飛蚊,到處找尋生物叮咬。
事實上,蚊子並非一羽化之後,就會開始找尋生物叮咬、吸血;在蚊子羽化後的第一餐,其實是花蜜。換言之,蚊子在生態上也能算是一種授粉蟲哦。
而有趣的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雄性蚊子其實一生茹素,不會叮咬動物吸血。真正會成為擾人清夢、叮咬人於無形的蚊子,其實是雌性蚊子。而雌蚊吸血的目的,也並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是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質,讓牠肚子中的蚊子卵,可以順利發育,所以如果昆蟲界真的要舉辦一場蚊子好媽媽的選舉,那「好蚊媽」的標準之一,應該就是牠能成功的吸了多少動物的血來幫助牠們肚子中的卵可以順利發育。
一般來說,蚊子羽化之後到死亡之前,大多以草叢,灌木或落葉堆積處,作為棲息場地。亦即,蚊子平時住在你家公園四周沒整理乾淨的地方,再伺機吸血,而蚊子,視種類不同,有些白天活動,例如白線斑蚊,有些晚上活動,如地下家蚊,所以夏天無論何時,都有不同的蚊子,隨時蠢蠢欲動,但處在亞熱帶的臺灣,在進入秋天後,氣溫逐漸下降,所以蚊蟲的數量也逐漸變少。
要如何避免居家成為蚊蟲滋生的搖籃?首要之務是清除居家四周積水處,使雌蚊無法產卵,幼蟲無法生存,二是保持環境整潔,掃除落葉,修剪灌木,減少蚊蟲棲息處,而第三點則是別有自掃門前雪的自私想法,因為別人不處理蚊蟲棲地,就會形成蚊蟲躲藏的死角,所以就算已經進入秋天,但蚊蟲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