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至五月,是最佳的賞螢季節。圖/陳再興
近年的三月底到五月底,對於喜歡觀察自然生態的朋友而言,是到各個風景區或休閒農場賞螢的好時間,就算是較少接觸自然生態的朋友,這段時間,也會被各大媒體的賞螢情報所打動,而加入這場「春晚」(春日晚會)。賞螢在台灣,是很多人喜歡的事,而這幾年在螢火蟲生態教育推廣下, 參加賞螢活動的朋友,也都能遵守相關規範,不濫用手電筒,不捕抓螢火蟲,不破壞螢火蟲棲地等。
但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對於螢火蟲生態是否能多知道一些?例如牠為何會被稱為環境指標生物?例如有沒有不發光的螢火蟲?又比如台灣是否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螢火蟲?
指標生物真正的意義其實是藉由監測某些特定種類生物的數量,來得知環境品質的好壞,指標生物本身的意義是中性的,牠只是一個代表環境品質的代表,例如河川下游出現許多顫蚓,那負責水質判斷的人員就知道這邊水質不佳, 但水質不佳並非是顫蚓造成的,而是人為汙染的結果, 使得該處只有顫蚓能夠存活。而螢火蟲大多棲息在無使用農藥、無光害、人為汙染少的中低海拔山區,所以才被視為是良好生態環境的指標,因為這些螢火蟲的棲息地,一旦受到人為汙染或干擾,螢火蟲數量就會大幅下降,甚至消失殆盡。先不說汙染,光是在螢火蟲棲息的鄉間小道裝盞路燈,都會讓螢火蟲無處可藏。
一般我們對螢火蟲的印象都是一群閃著亮光、在夜間活動的小甲蟲,但生物迷人的地方在於「總有例外」,某些螢火蟲其實是不發光,且是在白天活動的種類,但由於牠們幼蟲期仍會發光,所以仍被視為螢火蟲,但並非各種幼蟲會發光的昆蟲都叫螢火蟲,這個問題還要牽涉到許多更基本的問題,例如發光的定義,所以這問題的答案之後留待再與各讀者介紹。
白天活動的螢火蟲,在台灣大多屬於弩螢屬或櫛角螢屬的螢火蟲,牠們與其他螢火蟲的不同處在於前胸背板的形態或觸角外形較為特殊,例如許多螢火蟲都是一條直直的絲狀觸角,但這些白天出現的螢火蟲,有些觸角外形就蠻誇張的,有許多分枝,讓整個觸角外形十分壯觀. 而這些螢火蟲就大多以性費落蒙的方式,聞味道來找尋交尾對象。春天,或說春末夏初,是台灣螢火蟲種類及數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最主要的賞螢季但其實,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可以觀察。春天,最主要的螢火蟲種類是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大端黑螢 脈翅螢、黃緣螢及大陸窗螢, 夏天是端黑螢,秋天是橙螢及山窗螢。至於冬天,到中高海拔山區,就可以看到雪螢,鉅角雪螢,神木螢等冬天才容易看到的螢火蟲,以上就是一些關於螢火蟲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