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有鑑於許多國人不知道自己的勞保被高薪低報,也不清楚工時、休假權益,為提高民眾的勞動意識、建立勞動人權和價值,勞委會正著手研擬「勞動教育法」,未來除了政府機關、學校、雇主和勞工每年須實施勞動教育外,也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職以下學生每學期應有四小時勞動教育課程。
教育是最廉價且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因此,各部會為了業務的推動,莫不希望將業務說明納入課程大綱中,透過正式的教育管道達成宣導的功能。例如國防部希望「好男要當兵」、「全民國防」的觀念要納入,財政部希望「公平納稅」的觀念要宣導,環保署希望「垃圾減量、分類」能推動……,各部會及許多民間組織都爭取能在課綱中分一杯羹,但問題是,學生正式課堂的學習時間是否足以容納?
在課綱修訂的過程中,除了課程內容的爭議之外,最常看到的衝突是各科目的授課時數。每個老師都認為自己任教的科目最為重要,國文老師認為「不懂國文怎在這個社會立足?」英文老師認為英文國際語言當然要加強學習,歷史老師主張「人類最悲哀的莫過於不知自己的歷史!」地理老師常說「我們立足在這塊土地上,對它一無所知,能不慚愧嗎?」體育老師更振振有詞的說:「一切的事業建築在健康的身體,體育時數不可減」,每個科目都重要,要怎麼取捨?
但當各部會、各教學科目教師在爭取教學時數之際,許多課程專家卻認為學生課業壓力太過沉重,需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為增建學習的成效,除了要加強潛在課程的分量之外,許多科目應統整、協同教學,這與各部會希望能有單獨的教學時數或科目、教師希望自己所任教的科目能單獨存在且增加教學時數的期盼,背道而馳,課程修訂之困難,莫此為甚。
社會愈進步,所需的國民基本能力就愈多,當然,受教育的時間就必須加長,而個人成熟的時機就會延後。現代的年輕人,要在這個社會中存活,就必須有資訊素養、視讀素養、健康素養、公民素養、財務素養、消費素養、休閒生活素養。但青春有限,學習年限不能無限延長,教學科目更不能毫無止境的增加,所以每次課程的修訂都必須考驗學科專家、課程專家、教育專家的智慧、耐心與勇氣,但每次課程修訂都引來各種不同的批評。
在教現場中,正陷入「正式課程迷戀症候群」之中,家長、教師總是認為重要的學習一定要納入正式課程中,且要有單獨的科目。殊不知學校課程區分為「正式」與「潛在」兩類,只要設計得宜,「潛在」課程可以與「正式」課程相互輝映,甚至因生動活潑、較無壓力的「潛在」課程學習,帶來更佳的學習效果;此外,在教過程中,老師隨機教學也是極好的學習時機,而導師時間、公民課程,更是學習國民生活素養的最佳時刻,而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不要忽視,何必非要有額外的科目與時間不可呢?
學習內容無窮盡,正式學習時間卻是有限,各部會、科目專家、課程學者們,在課程規畫、設計、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協調「正式」與「潛在」課程,融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讓學生能在快樂中學到現代國民所需的素養,應是課程綱要訂定的最高指導原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