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大陸,只要你獻出一點點愛心,用微薄之力幫助更多的人,就稱為「微慈善」或是「微公益」,這個原先由企業提出的公益活動名稱,如今卻成了全民運動,連網路上也隨處可見「微慈善」的募集,儘管有許多募捐活動造假,但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為善。
中新社記者採訪上海一處社區如何做「微慈善」,一進社區便可見到公告欄上張貼著一份醒目的「鄰里互助基金」募捐公告,列著社區居民的捐款細目,金額從人民幣三十元到二百元不等,社區管委會還委託八位居民作為基金管理義工,負責基金收支,明細賬目每季就公布在社區大門,方便居民監督。社區住戶黃幼春說,「鄰里互助基金」主要用於社區內的高齡者,為長期臥病的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或是幫助生活陷入困境的居民。
感覺自己被需要
實體社區裡有「微慈善」,在網路上也隨時可見。
據新華社報導,有愈來愈多的大陸年輕人喜歡透過便捷的網路平台,選定需要幫助的對象,在網路上直接匯款、與被捐助人互動,今年二十九歲的白領殷倩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目前參與騰訊月捐、壹基金等單位的活動,捐助金額都不多,但她說,這種方式不僅方便快捷,也讓自己收穫很多。
一開始她接觸「網路微慈善」是從微博的轉發訊息中了解的,經過諮詢,她從二○一一年三月開始,每學期人民幣三百元捐助一個孩子。「通過校方的回饋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現狀,被資助的孩子還會主動寫信與我互動,我也被孩子的單純與真摯感動著,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殷倩說。
還有北京一家理財公司看準年輕網民的慈善意願,在二○○九年推出線上公益助農平台,網民只要通過網路銀行資助人民幣一百元,就可以幫助一位遠在他方的農村貧困婦女。
「我們在網頁上寫明被幫助對象的基本情況,所需的資金,相當於項目預算,愛心人士可以自主選擇想幫助的對象。」該公司專案負責人馬彬說,這樣的網路慈善活動其實是「雙贏」,捐助的錢雖然獲得的利息少,但有資助別人的歡喜,被資助的農村貧困婦女也得以解決燃眉之急,馬彬說四年來,一共有七萬一千多位「愛心出借人」透過這個平台,幫助了六千多名的農村貧困婦女,助農總金額超過人民幣三千萬元。
此外,台灣的頂新集團在大陸也從二○一○年開始舉辦「康師傅創新挑戰賽」,這個活動成了兩岸交流的公益平台,康師傅公關部協理陳功儒說,每年台灣學子表現傑出,都讓評審豎起大拇指。去年創新挑戰賽收到近千份報名計畫,來自台灣雖只有十三件,但有三件闖進前十強,評審特別欣賞台灣年輕人「敢於做小事」,從生活周遭找出執行公益的主題,在闡述理念時比大陸年輕人更務實、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