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路慢 恐肌少症徵兆

陳玲芳 |2013.10.10
1138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醫科醫師指出,老人家走路日益緩慢,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研究發現,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可透過適當運動、補充營養及藥物治療預防改善。

《康健雜誌》「照顧銀髮族迷思大調查」發現,近八成台灣民眾誤以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其實不一定。

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湯振青表示,老人家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變差等原因,都會走路愈來愈慢。而因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原因所引發的「肌少症」,也可能造成。

湯振青表示,肌少症通常肌肉質量減少、肌力減弱、生理活動下降。一般而言,三十歲以後,肌肉質量每年會減少百分之一至二,六十歲以後,減少速度遽增。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肌少症盛行率,約二至三成。老人家雙手握力明顯較差,以正常速度走完四公尺距離需超過五秒鐘,或經儀器檢測,發現有肌肉質量減少情況者,就可診斷為肌少症。

最新研究發現,肌少症也常伴隨體脂肪增加、代謝速率下降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而肌肉力量減少與活動能力下降,則會增加老人家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造成失能並導致住院率、死亡率增加。

湯振青指出,現今醫學對肌少症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釐清,但研究發現,透過適當運動、營養補充及藥物治療可改善。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應維持每天約三十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並適度補充維生素D。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