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醫科醫師指出,老人家走路日益緩慢,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研究發現,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可透過適當運動、補充營養及藥物治療預防改善。
《康健雜誌》「照顧銀髮族迷思大調查」發現,近八成台灣民眾誤以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其實不一定。
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湯振青表示,老人家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變差等原因,都會走路愈來愈慢。而因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原因所引發的「肌少症」,也可能造成。
湯振青表示,肌少症通常肌肉質量減少、肌力減弱、生理活動下降。一般而言,三十歲以後,肌肉質量每年會減少百分之一至二,六十歲以後,減少速度遽增。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肌少症盛行率,約二至三成。老人家雙手握力明顯較差,以正常速度走完四公尺距離需超過五秒鐘,或經儀器檢測,發現有肌肉質量減少情況者,就可診斷為肌少症。
最新研究發現,肌少症也常伴隨體脂肪增加、代謝速率下降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而肌肉力量減少與活動能力下降,則會增加老人家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造成失能並導致住院率、死亡率增加。
湯振青指出,現今醫學對肌少症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釐清,但研究發現,透過適當運動、營養補充及藥物治療可改善。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應維持每天約三十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並適度補充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