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代價——沙克斯論述對台灣的啟示(下)

高希均 |2013.10.08
1987觀看次
字級

文/高希均(遠見‧ 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美國社會的病態

當美國有識之士擔心美國生產力、科技或自然資源衰退之時,他則提出了四項更具宏觀的觀察與呼籲:

● 促使政治體系拿出魄力,解決問題。

●不在意短期欲望,把目標放在未來。

● 巨富要願意負擔更多社會責任。

●大家要改變態度、情感及敞開心胸,採取集體行動,改善社會。

沙克斯沉痛地指出:只有把經濟、政治、社會和心理幾個面向全部納入考量,美國才能東山再起。美國的政治制度已不再是純正的民主,而是民主與共和兩黨輪流壟斷,兩黨在過去三十年來的共同「政績」是:

●積極保護大企業利益。

● 降低富人的最高邊際稅率。

● 讓與政府有關係的企業,獲得政府合約。

●坐視上升的財政赤字。

● 擴增軍費,縮減其他支出。

民主政治仍是當今世界主流思維;但這樣的結果,令人憂慮。當前的台灣也感染了嚴重的「民主病」。

構建「有心有感」的社會

美國社會的大環境是如此的偏袒有錢、有勢、有權的人,因此作者語重心長地要推動有心有感的社會。他呼籲大家在市場機制、政治勢力與公民社會三者之間建立一個健全與健康的關係,以對付二十一世紀複雜的挑戰。要做到「有心有感」,他在第九章中指出八個層面來共同實踐:

● 自身要節制,避免個人大量消費。

●工作與休閒取得平衡。

● 重視知識與教育。

● 樂意與人合作,並有同情心。

●保護地球生態。

●對未來發展有責任感。

● 對公眾事務參與,培養共同價值。

● 對世界抱多元觀點,建立和平社會。

沙克斯所嚮往的社會不是只有財富,而少同情心:或只是拚命工作,而少生活幸福;他在第1章中就特別以釋迦牟尼和亞里斯多德為例,要行中庸之道,抗拒極端的引誘,行為要節制,一心向善。「節制和同情是良善社會之柱。」

作者也在書中提出反思、冥想及修練的益處。對整天不能離開網路的「低頭族」,他說:「今天我也可試著關掉電視、手機,別去看臉書。只要我們下決心、有系統地脫離網路和螢幕,就可恢復內心的平靜,找回自制力,去除很多衝動、成癮的行為。」

沙克斯引證神學家昆恩(Hans Kung)提出「全球倫理」(global ethic)的觀念,提議「人道就是所有經濟行為的倫理量尺」、「讓人活得有尊嚴」。他進一步列舉重要倫理法則:對別人的尊重與容忍;生存權及其發展;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法治;公平分配與團結;誠實與相互依賴及尊重。

「代價」共同承擔

美國當前有影響力的評論家如湯瑪士.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扎卡里(Fareed Zakaria)都異口同聲地指出美國當前的各種病態:美國的金錢政治之難以遏阻、利益團體勢力之囂張、媒體對立與財政赤字的嚴重、失業與貧窮的普遍、單獨議題(single issue)的堅持與擴散、加稅及改善社會福利之困難、啟動國外戰爭之道德性、國民教育品質的普遍下降等,不可勝數。可是,從另一方面看,從科技、創新、資訊、文化娛樂等,到卓越的大學教育與企業研發,美國的軟實力均占世界領先地位,尤其美國社會對吸引外國人才之開放及努力,令人羨慕。

因此,就如本書作者的結論:「每個人都是重要角色……儘管問題嚴重,只要我們團結一致,認真面對,基於自由、正義來行動,關心未來,依然可以化險為夷。」

「文明」是大家值得提升與維護的普世價值,「代價」理應透過「混合型經濟」體制,由社會上每一分子共同承擔。

對台灣的啟示

《文明的代價》這本書,對當前的台灣又有什麼直接的啟發作用?可以歸納為三點來說明。

1要構建一個文明社會,必須要擁有代表文化與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如著名的大學、宏偉的圖書館、出色的歌劇院、優秀的醫院、偉大的建築物、創新的跨國企業、航空公司、太空計畫等。這需要巨額經費及長期投資。

美國有,台灣欠缺。

2文明社會除了硬體,人民要擁有強烈的公民意識,包括開放、法治、自由、民主、正義、公平等普世價值。這些都需要自己的參與和奉獻。

美國有,台灣欠缺。

3美國近三十年的民主出現了危機:保護大企業利益,財政赤字上升,媒體兩極化,政黨對立等等。

這些缺點美國有,台灣還沒有到美國社會的地步,但也都有。

沙克斯教授呼籲要改善這些缺陷,必須要美國政府增加效率、民間增加監督,全民建立一個「有心有感」的社會。

半世紀前我大學畢業時,月薪八百元台幣,每人所得不到一百美元。所幸五十年前台灣經濟開始起飛,也早已跳出當年的貧窮與落後;但距離像美國這樣的文明社會,尤其與它的優秀面來比,台灣要加速努力:

●學習美國,增加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實驗室、科技中心,跨國企業,以及提升藝術、音樂、體育等文化領域接近國際水平。

●學習美國社會無處不在的開放、多元、民主、法治、容忍、透明等的傳統,以及他們對這些軟實力的珍惜,特別注重對全球人才的吸引。

●學習美國富豪巨額捐獻,民眾參與社區公益活動,人民平均稅率約百分之二十五(台灣則不到百分之十),公共知識分子所扮演的反省角色,以及年輕人仍然擁有冒險的創業精神。

台灣要變成高度文明社會,還有漫長的路。事實上,我們在六十年前已經啟動,沒有輸在起跑點上;此刻在中途站,卻顯得疲憊,需要新願景、新動力。沙克斯的這本書應當可以給台灣社會一股新生衝刺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