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在北京擁擠的地鐵裡,隨處可見人們忙著用手機刷微博、看微信或玩遊戲,讀書的人卻很少見。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閱讀傳統,而現在很多中國人似乎正在喪失讀書的樂趣。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二○一二年中國十八至七十歲國民紙本圖書閱讀量僅為四點三九本,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教材、教輔。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猶太人以每年閱讀六十四本書,高踞世界首位。(編註:據國際出版藍皮書統計,韓國每人每年閱讀量為十一本,法國和日本均為八點四本,美國七本,台灣則根據文化部的「台灣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報告,每人每年閱讀量是兩本。)
一些白領和大學生認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空閒時間有限,是導致閱讀量減少的重要原因,「很久沒有讀書了,有點空閒都是在玩微博、微信。」二十三歲的小盧在中關村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經常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四小時。加上吃飯、睡覺和上網,偶爾和同事朋友聚餐,幾乎沒有看書的時間。
五十五歲的會計師聶勤每天下班後還要忙家務,很少看書。「我這個年齡的人眼睛不好使,工作能對付,就不想再學其他的專業知識。」聶勤說,她每天都會上網,「通過網路和報紙也能快速獲取一些信息。」上海交通大學碩士一年級學生馬仁義坦言,除課本以外,他每年只讀四、五本書,「很難定下心去讀,還有就是被網際網路占用了太多時間。」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人之所以遠離讀書之樂,是因為社會瀰漫著浮躁情緒,「厚黑學」、「成功學」大行其道,真正有價值的圖書很難被讀者發現和接觸。
東北一所大學附屬出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圖書市場上暢銷的書大多是「行銷學」和「成功學」讀物,文學書籍多是前輩所作,青年後輩的文學作品出版和銷售現在都很艱苦。
過去,中國大陸一直是世界出版大國,出版書籍種類與數量繁多,但讀者擁有的圖書數量和閱讀量始終很低,一直未能真正形成「全民閱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彬認為,全民閱讀要從小孩子做起,而且讀書不該有功利性。
據了解,大陸將正式立法來改善閱讀風氣,目前「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二○一三年國家立法工作計畫,初稿也已完成,(大陸)廣電總局將爭取在年底提交成熟的方案給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