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出相‧三十九現】罰沙罰嘇

林孟蓉 |2013.09.30
3052觀看次
字級

文/林孟蓉

咒語「罰沙罰嘇」,梵文音vis'va-vis'va 或viss visam,今譯為貪瞋痴之毒,而古漢譯則有「歡喜」、「歡語」、「歡笑」的意思,特別是《水陸道場法輪寶懺》解釋「罰沙罰嘇」咒語有「中含十夫笑言義也」。而且「罰沙罰嘇」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被視為增榮官職的寶弓手咒,經文言:「若人欲增榮官職者,當修寶弓法。其持寶弓觀自在像,相好威光如前說,但定慧手持橫弓,作計由旬數勢。畫像已。印相作金剛合掌。」

除此,「寶弓手」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補注》也進一步解釋「寶弓」在防敵與增數的意義,如註文之記載「寶弓者,兵器也。菩薩以本願慈悲現此手有二意。一云,西方土利益官職,在武功揚方名,依弓防敵故。二云,寶弓者,增數之義也,若欲榮官益職者,以四肘量弓置於尊前,念手相誦咒,一轉弓即得成就。」

至於註中所言「寶弓」有增數一義,主要是因為「弓」為古代的度量衡,古印度以指為準則,而中國佛教則以四肘或五肘為弓。

再者,從〈大悲出相〉三十九現所示的題記與版畫內容來看,此處題記為「此是金盔地將手把鈴鐘」,與咒語「罰沙罰嘇嘇」並無直接相關性,不過可視為另一種詮釋可能。而題記中記載的「金盔地將」,目前暫無相關資料可尋,不過筆者認為應該是指天地間的護法神,特別是指土地的守護神。

尤其是在古印度,原來就有地神崇拜的信仰,主要的理由是因為土地具備了養育、繁生的美德,所以地神被視為大地之母;不過到了大乘佛教,大地之母已經成為色界天中守護大地的地神天,音譯為「比里底毗」,又稱之為地神、持地神、堅牢神。

《大毗婆娑論》說地神恆久衛護佛陀,而且《地藏本願經》的〈地神護法品〉也有「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這樣的記載。

最後,從版畫所呈現的畫面題記內容「金盔地將手把鈴鐘」,則直接成為版畫詮釋的表現,所以我們可以在版畫內容看到一位身披鎧甲,雙手持鈴,威而不怒的護地神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