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者結合創意與紡織科技,把寶特瓶回收後製成環保球衣,巧妙將垃圾變黃金。
圖/胡經周
除了可在黑暗中發光的蓄光纖維,過去是紡織王國的台灣業者這幾年也積極開發耐高溫、抗嚴寒的各式多功能布料,不少國際知名戶外運動品牌都採用台灣研發的機能布來製造登山、滑雪服裝,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10年登場的世界足球賽,當時巴西、荷蘭隊等多支球隊球員比賽時所穿的球衣,就是由國內紡織業者將寶特瓶回收後製成的環保球衣。
不少台灣人喜歡每天喝上一罐瓶裝飲料,長時間下來也製造出數量可觀的寶特瓶垃圾,雖然寶特瓶使用方便,但卻不容易自然分解,不僅會造成環境負擔,亦不環保。為此,腦筋動得快的紡織業者就運用巧思將堆積如山的寶特瓶轉為紡織材料,結合紡織技術,平均每六至八罐的寶特瓶材料可製作成一件短袖上衣。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主任黃博雄說,寶特瓶主要由PET材料製成透明塑膠,而PET材料本身則是由石化工業提煉而來,因此可作為人造纖維的材料。不過,要將寶特瓶變身為球衣可沒想像中容易,不但得結合回收廠商、抽絲廠、紡織廠、成衣工廠等跨領域產業,製程更得經過寶特瓶清洗與切碎、熔融成再生酯粒、抽絲紡紗織造等多道手續,需花上數周至一個月以上時間,才能將一罐罐寶特瓶化為一件件球衣。
黃博雄表示,目前這項寶特瓶抽絲、紡織的技術已經愈來愈成熟,除了運動球衣外,坊間也看得到寶特瓶製成的洋裝、背包等,不但實用環保,這些成品也成為紡織業者結合創意與科技、成功將垃圾變黃金的良好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