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學養分 靠耳朵閱讀而來

羅智華 |2013.09.24
1206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礁溪報導】很多書迷好奇莫言的文學養分從何而來?昨天在佛光大學師生面前發表演說時透露,身處閱讀資源貧乏年代,自己從小是「靠耳朵閱讀」,聆聽家中長輩、市井說書人描述的歷史小說與鄉野怪談來豐富人生見聞,而這些「聽來的故事」也成為他日後寫作能量,有很多作品都得力於那段時期的薰陶。

莫言談到,自己的求學之路只到小學五年級,十二歲那年就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輟學,因此可說是「半文盲」。但如今回想起來,這何嘗不是引領他走向創作之路的契機。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如果當年自己沒有因文革而輟學,或許有機會一路念到博士,但也可能因此無法成為今日的小說家莫言。

很多作家成長過程中,背後都有位擅長說故事的長輩,莫言說自己也不例外。生長於貧困農村,連書籍都一本難求,幸好家中長輩很會說故事,常講些鄉野怪談的民間傳奇,加上他喜歡聆聽說書人描述《七俠五義》、《水滸傳》等小說情節,無形中擴展了想像力,培植出創作土壤。

除愛聽故事外,廣泛閱讀也是創作靈感來源;莫言勉勵台下年輕學子要大量閱讀、擴展視野。回憶起自學歷程,他說一路走來雖辛苦,但這些苦難也成為生命閃閃發光的能量,在他眼中,苦難不但不可怕,還可激發人生鬥志。

莫言認為,身為作家要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不只是要懂得培養,更要實踐於生活。

自己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就是因為裡頭描述普遍的「愛與人性」,就像我們讀西方小說會熱淚盈眶,也是因為當中有許多和人性相關的動人情節,而這正是古今中外文學家最關注的部分。

他鼓勵年輕人應多做有益於社會的事,如同星雲大師一樣,雖然早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依舊不辭辛勞、四處雲水弘法,這種「利他精神」令他十分感動佩服,認為這就是「人間佛教」所說的成佛在人間。

演講中,他談到這是自己第六次造訪台灣,前一晚他與星雲大師、楊校長等人在佛大校園中欣賞蘭陽夜景,滿天星斗與萬家燈火令人難忘,也讓他對這裡的好山好水留下深刻印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