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大樹報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昨天參與「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專題演講「文學家的夢想」。一個半小時的演說幽默風趣,莫言表示,當他第一篇作品一九八一年的《春夜雨霏霏》登上報紙,鼓舞他一步步完成文學夢,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更戒慎恐懼,期許自己要寫得精、寫得好,未來他最想寫的是「自己」。
莫言說,幼年時生活困頓,糧食缺乏,年輕時的夢想就是可以吃得飽、穿得暖,更為了改變命運,他自願進入軍隊,解決他的生存問題,同時也有時間讀書,使文學之夢開始發芽。現在的他不斷檢視自己,反省自己,「因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理解別人。」
莫言小五時成為中輟生,他說,小時雖無緣上學,所幸還有讀書的機會,在放牛、羊的空閒時間,不但讀完家中藏書,同時將村子裡所有書都借來看,甚至為借《封神演義》這本書,答應幫鄰人推磨。也透過閱讀的機會接觸文學和寫作,後來視書本為珍寶,從事寫作。
寫作條件要有訓練、靈感、技術和天分,莫言表示,「我很多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夢境。」,而他將這些創作靈感,結合腦海中農民、鄉土等既有訊息,造就出許多創作題材,一部部文學作品應運而生。
「諾貝爾文學獎像是個沉重包袱,寫作未曾夢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獲得這個殊榮,雖說是作家終極呈現,讓他更戒慎恐懼,期許自己要寫得精、寫得好。」莫言說,千萬不要以獲諾貝爾獎為寫作目標,太刻意的去寫,反而不易成功,只要努力創作才可寫下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