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生、老、病、死——本是有情生命周期中的自然現象與必經歷程,然而在認知上,絕大多數的現代人,無法接受生命周期中的自然死亡事件;同時,在情感上,存在著難以割捨的生離死別情結,以至於在心態上,無法坦然地面對自我與親人的自然與必然死亡現象,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深層弔詭。
現代醫學未能正視生命周期中「自然且必然」的死亡現象,而一律將「死亡」事件當成「疾病」來處理,希求不斷地「救治」或極力「延緩」死亡的來臨。在這樣的思維與操作模式下,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很難從容、自主而保有尊嚴地自然死。理想的「善終」,無論就主觀或客觀的條件而言,都有其現實上的困難。
多數人在不得不面對自己,或親人的生死大事或臨終情境時,往往顯得恐懼、茫然、慌亂而又不知所措。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待死亡,我們可以有更自然而圓滿的處理方式。
一、「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
攸關生死大事,傅偉勳教授在其《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引介了兩個重要概念:「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不但深具哲理啟發性,而且富含生死教育與社會倫理意義,值得我們積極全面推廣。他在該書的引論中說道:「現代人天天講求所謂『生活品質』,卻常忘記『生活品質』必須包含『死亡(的尊嚴)品質』在內。或不如說,『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
其實,長久以來「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就一直被忽視——或者不如說——是早就被遺忘的問題。
在佛教(特別是淨土思想)傳入中土以前,雖然還沒有「往生」的概念,但是在中華文化的固有傳統思想裡,早已有「善終」之說,可見古人原本就十分重視「死亡的品質」;雖然古哲是從社會倫常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基於宗教解脫的觀點來立論。
《尚書‧洪範》篇中說人生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就是「五福臨門」這個成語的出處。)最後一福「考終命」就是「善終」,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好死」;反之,咒人「不得好死」是詛咒之極。
古哲將「善終」列為人生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之終極,可見其對人生具有莫大的意義。就《尚書》五福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即使長壽且富貴,但是不得善終,這樣的人生究竟不夠圓滿。
然而,善終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作為總結人生最後圓滿的一個終極目標,所以還需要有「康寧」(意即「身體健康、心理安寧」)與「攸好德」作為生命的實質內涵與善終的前提,人生才能真正圓滿無憾。
二、善終與往生淨土:有情個體一期生命的圓滿句點
民國以來,由於印光、弘一兩位大師極力倡導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在台灣又有李炳南居士,專弘彌陀淨土法門,影響所及,許多佛教徒以彌陀淨土為依歸,其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往生」西方彌陀淨土;換句話說,他們的「終極關懷」就是「能否往生」(西方彌陀淨土)。
淨土行者重視「能否往生」的程度,遠遠超過「是否善終」,因為往生淨土能夠包含(靈性上的)善終,而(肉體上的)善終,卻不一定能夠保證往生淨土。
就生命的歷程與切身經驗而言,不論是否善終,「死亡」來臨之時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整體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往往與「老、病」相伴。再從淨土法門的實踐觀點來看,其實肉體上所衍生的病痛,往往會促使我們看破、進而放下對於自我色身的執著,對於往生正念的提起,反而有積極且正面的意義。
因此,佛教徒——特別是淨土行者,並不特別企盼單純的「無疾而終」,而是希望自己在臨終之際的關鍵時刻,能夠「正念分明,一心不亂,蒙佛接引」。屆時如果又有家屬、親友以及念佛的蓮友在身旁助念,那是最理想而圓滿的臨終與往生場景。
(待續)